1867年8月8日
新西安府(注,原查亚普拉地区)
来到了这里,会让人有一种错觉,仿佛是来到了神州大陆的某个沿海城市,尤其是那种连廊式城市楼房,与厦门非常相像。
大街小巷都能看见的华夏明清式屋宇飞扬斗拱,往来南北掺杂的口音,又与潮汕或江南城市非常相像。
整个香格里拉群岛(注;原新几内亚群岛)面积广袤,在这個世界第二大岛屿上,只有一东一西两个移民城市。
岛屿东北部的移民城市位于莫尔兹比港,现在的名称叫“东港”。
岛屿西南部的移民城市位于查亚普拉地区,现在的名称叫“新西安”。
“新西安府”与“东港府”间直线距离约2070多公里,若是通过沿海航线,则两地航程达到2700余公里。
从马尼拉抵达新西安,比新西安抵达东港还要更近一些。
整个香格里拉群岛仿佛是个扁平且不规则的女士帽子,戴在了南方澳洲大陆的头上,双方隔着最窄150公里的托雷斯海峡,遥相对望。
从香格里拉群岛东部的东港,前往澳洲非常便捷,尤其是澳洲大陆东北的约克角周边城市,例如达尔文,相距只有几百公里远的航程,一天即可抵达。
即便是澳洲中部的悉尼,也只需要三~4天的海上航程。
楚王郑国辉率领政要一行抵达新西安后,率先进入行辕休息,消除长途海上旅程的疲惫,没有急于展开视察活动。
短短一年多时间
新西安从原本一无所有的土著部落聚集地,仅有数十名白人的渔港村落,发展成为人口超过1.3万的大城镇,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在新西安的周边
涌现出了百十多个华人村镇,很多都是烧荒开辟出来的新田地,种植上了大片水稻,这是本地从未有过的粮食作物。
原本在香格里拉岛上,这片区域是土著人口聚集的较为成熟地区,但当地土著没有农耕的习俗,种植的也是甘薯和其他植物球茎类,日常食用的还有香蕉等果实。
所谓的农田水利工程完全没有,全都是随意的栽植,然后靠天收。
自1月份起
华人移民大批抵达之后,对当地数万土著进行了约束性管理,垦殖烧荒,拓展田地和道路,修建桥梁码头,挖掘城市排水沟渠,铺砌城市道路等等。
经历一番艰苦奋斗,才有如今较为良好的局面。
登岛的华人移民已经收获了一季水稻,现在栽植的是秋季稻,预计将在10月底开镰收割,距今还有两个多月时间。
安置在新西安府的华人移民约6.9万人,比安置在东港的略多些,安置在东港的华人移民约5.4万余人。
根据楚国政府的移民政策
包括香格里拉岛,所罗门岛,关岛,塞班岛以及其他偏远的太平洋岛屿,一律不发展工业,皆以农业和种植业为主。
这样做的目的,源自于楚王郑国辉定下的“强干弱枝”政策。
该政策明确海南群岛为主体,即绝大部分轻重工业都分布在海南群岛,力求在以海南群岛为主体的王国版图中,经济繁荣程度和城市及工农业发展水平高于边疆海岛。
只有这样,才不会产生失去控制的离心力。
在香格里拉群岛区域,同样执行的是这一政策。
在新西安城市周边,除了必要的碾米厂,榨油厂,木材厂,砖窑,木材烘干窑之类的企业,没有其他的工业成分。
所有的针头线脑,日用百货以及农具,水果罐头,布匹,衣物等等,全都是从海南群岛输送而来,进入当地日杂商店售卖。
就连一盒火柴,都要从外部输入。
漫步新西安街头,这里就是一个宁静祥和而美丽的滨海城市,城中拥有大片的绿化带和公园,住房以1~2层的木楼为主,乡村大多是木制平房。
站在城市街道上
能够看见远处天际线上,那连绵起伏的无尽山脉,绵延伸展向远方。宛若独立大陆一般的开阔恢弘景象。
山势如此的高远,平原如此的辽阔,奔腾的大河如此的宽广雄壮,一切都给人以新奇的感觉。
香格里拉岛有“大洋洲水塔”之称,与南方的澳洲大陆干旱宽广不同,这里地处赤道和12度经纬线以内,是典型的热带季雨气候。
新西安与东港两地,位于整个岛屿的一东一西,皆处于大河的肥沃丰腴冲积平原上,日照阳光充足,年降水在1000~1200mm之间。
这个降雨水平,相当于江南地区。
这两个地区的气候温差极小,最低二十三四度,最高二十七八度,年均温差只有3~4度之间,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
由于香格里拉岛是世界第二大岛屿,广阔宛如大陆,因此岛上有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