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很多苦头,死伤极其惨重。
曾国藩学到了这一点,并且发扬光大,反过来又成为制擎长毛乱匪的决定性武器,并取得最终胜利。
话回正题
树立出营寨的雏形之后,郑国辉手下的兵丁一分为四,各行其是的忙碌起来,显得井井有条。
一部分后勤辎重兵开始搭建营灶,搭建好以后便开始烧火煮水,给其他士兵们提供干净的用水,这是行军条令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不允喝生水,厕厨分离,严防蚊蝇传播疾病,卫生条例任何时候都不打折扣。
郑国辉的殖民大军已经为止没有发生任何大型疫病。这在历朝历代对南方的征服史中都是罕见,已经证明了效果卓著。
兵卒们可不傻,尝到了甜头以后,就更加严格的执行卫生条例了。
后勤辎重兵在营寨的下风口,连续挖掘了12个深坑,每个深坑都要有2米,坑口一圈用石块砌高50公分,泥土覆盖间隙。
然后覆盖木板,上面留一个4~5个洞口,这是坐便位。
洞口大小,正好可以给屁股坐下。
一个深坑就是一个厕所,共计12个深坑,那就是12个厕所,可以提供给五六十名士卒同时如厕,解决卫生问题。
厕所周边按规定撒下石灰,注意清洁。
第二部分的官兵依然是采伐队,总数400余人,每12人为一队,共分成了三十余队,在营寨的外面砍伐树木。
这是无论树木粗细,通通一律伐倒,清除营寨前方120余米范围内,所有的树木,灌木和杂草,只留下空旷的地带。
砍伐下来的树木枝杈,灌木和杂草也没有浪费,通通运回来堆积在木栅栏的内侧,留作柴草之用。
太阳晒上几天,十几天,就是非常好用的柴草,平日里煮饭烧水都用得着。
另一队500余人,沿着营寨外围20米处,开始挖掘深坑,这样的坑道按规定要达到2米2深度,浅一点都不行。
人掉进去爬不出来,野兽掉进去也爬不出来。
每一名士卒分到2米长,1米5宽见方的任务,挥起镐头和铁锹就开始干了起来。
谁先干完手中的活,谁就可以休息,今天没有别的任务了。
干不完就一直干,饭也不用吃了。
第三队约有百余人,他们在壕沟的后面也是挖土,只不过挖的很浅,有50公分那么深就行了。
将一些手臂粗细的削尖木棍,隔上二三十公分插一个,一共三排,都是斜向直刺天空,就位于深壕的后面不到1米的位置。
若是有人想跳过1米5宽的深壕,那么就正好撞上削尖的木棍,直接就插在上面了,野兽同样如此。
深壕里挖出来的土,就斜向堆在壕沟前方,有45的坡度。即便有人想从这里跳过深壕,那么也不好借力。
最后一队的人马约有700余人,同样是12个人一组,负责搭建营寨内的营房。
由于营寨内还有很多未伐倒的大树,很多营建组就以大树为核心,在2米多高的位置砍出豁口,将横梁置于其中。
很快就搭建出了营房的框架,在房顶上覆盖一层层枝叶,再涂上厚厚的湿泥,房顶就完工了。
在热带地区搭建营房,最大的好处就不用考虑防寒,房顶是最重要的,搭建好房顶就完成了大半。
夜幕降临的时候
一座营寨已经完成七七八八,营地里的士兵们一个个灰头土脸,累的气喘吁吁,还被驱赶着到附近的河中洗澡。
洗完了澡,才能享用弥漫着肉汤香味的晚餐。
标准的营寨还要建立望楼,辕门,刁斗,鹿砦等等,一时间完不成,那只有等明天再做了。
郑国辉看了很满意,手下的士卒移民都是老手,不需要过分强调,便能高质量的完成一座最高标准的野营寨。
他计划将骡马大车全都放在这里,留守150人,其余的兵卒和移民背负5日口粮进军,扫荡哈姆达山谷时就地征粮。
有什么吃什么,解决后勤供应的一大痛点。
士兵们主要背负弹药和粮食,再用几十匹骡马背负一些工具,营帐,铁锅等物,杀进哈姆达山谷以后,可以占据土著人村落作为宿营地。
这样一来,后勤辎重的压力就减小许多,不用带那么多,那么全。
这座营寨,就作为连接哈姆达山谷和塔古姆镇的中转基地,今后还可以担负哨卡的作用,遮蔽周边10多公里的范围,封锁住哈姆达山谷出入口。
好处是避免逃入热带丛林中的土著反叛力量互相联络,将其分散为各自孤立的小股力量,无法集中起来对付华人移民村落。
假以时日,再慢慢消灭殆尽,这就是水磨的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