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4章李贤拜将出兵  家母,武则天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4章

李贤背着手,在房间里来回踱着步子。

他一边走着,一边思考。

李贤不用怀疑,甚至在第一时间就猜测到李治这次的病,就是一个局,这个局的真正目的,就是摆在李贤和太子李弘面前的一道考验。

李弘现在是大唐的太子,也是山东贵族集团眼中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李弘的政治倾向,是紧跟着李治,细微差距肯定会有,但是大方向是不变的。

那就是像李治一样,重用山东世族门阀,压制关陇贵族集团,李显被李治气病了,只是一个诱因,这件事背后,恐怕太子也参与其中,太子李弘倒也不是至于为谋利,而是为了破坏大唐出兵讨伐吐蕃的这件巨大的战略。

在李弘看来,吐蕃与大唐之间战争,晚打好过早打,大唐为什么会丢掉安西?这并不是安西兵马不如吐蕃,再猛军队,也需要吃饭,这几年以来,西北接连干旱,连关中都无法自保,都何况河西、安西这些更靠近西北方向的地方?

河西和安西方向粮食无法自保,只能进一步缩减开支,大唐在安西只有不到两万四千军队,却控制着周围四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安西军纵然人人可以以一挡十,依旧不如牢牢控制整个安西。

大唐在安西的战略是,以点带面,以胡治胡,这些安西军将士利用大唐优良的兵刃,铠甲和装备,控制着周围大大小小的部落和国家,一旦有战事,就是安西都护府出兵,各部落出兵协助,共同打胜这场仗。

可问题是,自从苏定方担任凉州集安大使,负责安西防备吐蕃,大唐在苏定方的领导下,大唐对原属西突厥势力范围内的葱岭以西诸国再次进行大规模建制行政区划。至此,大唐帝国统辖的西部疆域直抵咸海(一说里海),臻于极致。

但是好景不长,乾封二年(667年),苏定方病逝于安西前线,享年七十六岁,随着苏定方去世,安西在苏定方手上的时候,还能勉强做到自给自足,他威名赫赫,向安西各部征集粮草,没有人敢不给。

可是陶大有这个继任者,远远没有苏定方的威望,只能依靠朝廷支持,可问题是,从长安运粮草到安西,这个距离超过六千里,光路途上的消耗,十数倍于粮食本身,就像在四月份安西四镇失陷,这并不是董宝亮能力不行,而是因为没有粮食,再猛的军队,没有粮食也没有战斗力。

现在的安西四镇对于大唐而言,成了一个巨大的包袱,这就像明朝永乐年间占领安南一样,因为占领这些领土非但不能给大唐带来收益,还给大唐带来沉重的负担。

朝廷已经决定要任命李贤为凉州行军大总管,负责率军讨伐吐蕃,可问题是,如果继续打下去,对于李弘这样太子来说,并没有直接的好处,因为投入的粮草,铠甲和装备,都是山东各州提供,损失的只是李弘和他的政治盟友,可一旦取得成果,那就是李贤的功劳。

在这个情况下,山东世族门阀准备在长安囤积粮食,这一招不仅可以谋利,最重要的是,可以破坏朝廷开春后出兵攻打吐蕃的计划,可以说是一石二鸟。

李治偏偏在这个时候病了,他其实是躲,而是让李贤出来与山东世族门阀打擂。

就在这个时候,门外得到消息的李善、刘纳言,王方翼以及员半千等都来了,李贤摆摆手道:“在外面做什么,不嫌冷吗?都进来吧!”

“是,大王!”

李贤望着王勃道:“子安,来年出兵,西路、南路、中路三面兵马,将尽二十万大军,总计耗费多少,你心中可有成算?”

李贤的话,让众人大感意外,他们以为李贤会问他们李治的病,可没想到李贤的问的还是征讨吐蕃的事情。

王勃略作思考道:“昨天勃与半千核算竟日,尚未有确数,只大王亲领的八总管军马,一月耗费粮食约计八十万石,草料无算……”

“什么?”

李贤大吃一惊道:“本王统领大总管,只有十二万兵马,每月居然耗费这么多?”

李贤其实有些想不通,要知道唐朝一石粮食是五十三公斤,八十万石粮食,那就是相当于每个人一个月要消耗六石六斗六升多,约合三百五十三公斤粮食。每天接近十二公斤,这绝难以想象的事情。

王勃解释道:“长安距离凉州约一千七百多里,征发民夫,驱使役力,三斤粮食送上去,也只剩下一斤了!”

李贤倒吸了一口凉气道:“这还只是一路……!”

王勃道:“大王率领的是最近的一路,中路军、南路军,路途更长,耗费更大,算做一处,一个月靡费粮秣,怕不下于二百万石……”

李贤沉着脸问道:“关中仓储,能支撑多久?”

王勃苦笑道:“最多……半年!”

李贤叹息了一声,喃喃自语道:“半年……应该够了!”

王勃等人都没有说话,显然他们都不相信,半年可以拿下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