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三十七章——法兰克宫(求订阅、求追订!)  法兰西崛起,从百年战争开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相较于八年前刚刚穿越时,从摄政王查理四世手里获得了宝贵的封地,率领着从散兵手里抢来的两百余名农奴,带着发疯的老爹,开荒洛什镇时相比。

已经加冕法兰西皇帝四年多的埃德蒙,当然不会再像当初那样,与手下的石匠、木匠、还有泥瓦匠等劳工同吃同住,一同劳动。

他只需将此前绘制好的城市规划图纸,交给专门从佛罗伦萨邀请来的著名建筑大师尼利·迪·菲奥拉万提先生,以及雇佣的数万人的建筑团队,就可以充当一名合格的看客,耐心等待着法兰西帝国的行都,从图纸变成一座城市。

在埃德蒙看来,放眼整个欧洲大陆,只有意大利人的审美,最符合皇室要求的大气、庄严、肃穆以及恢弘的特点,作为中世纪的建筑大师的尼利,他此前主持修建的锡耶纳大教堂,无疑是哥特式建筑的巅峰之作。

为了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点,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展示法兰西帝国的包容和浪漫,埃德蒙并不打算沿袭哥特式的建筑风格,而是重新恢复罗马式的圆拱和后墙建筑风格上面,并搭配文艺复兴式在空间装饰上讲究的色彩强烈和富丽堂皇。

于是,埃德蒙便根据这一要求,绘制出了法兰克宫(皇宫)、帝国第三政务大楼、柏林检察院、柏林图书馆、柏林大学、柏林铁塔以及柏林水晶宫等标志性建筑。

由于巴黎市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命名,沿袭了建设之初的习惯,并没有给每个区单独命名,而是采用数字递增式的方法命名,从第一区命名到了最新的第十一区。

所以,为了区分帝都巴黎市的命名规则,埃德蒙给柏林市的原住民的聚居区,命名为波德区,主要修建大量的房屋,用于居住。

在东边新建的第一个区,取名为法兰克区,法兰克宫、帝国第三政务大楼和柏林检察院等行政机构,主要集中在这个区。

南部的昂莱区内,则集中了图书馆、柏林大学、巴黎时报分社、还有复兴艺术馆等跟文艺性建筑,用于提升城市的文化气息和艺术氛围。

北部的拉瑞区为贸易区,拥有码头、马厩、仓库、商铺还有缩小版的水晶宫和阿尔贝铁塔等建筑,未来还将在这儿规划一个火车站,将柏林市打造为波德平原地区的交通枢纽。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节约修建柏林市的开支,加快修建的进度,解除城市发展的限制,埃德蒙取消了修建城墙、城门、塔楼、军事要塞以及城堡等传统城防工事的打算。

毕竟,随着火炮的不断改进,这些建筑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作用,没必要把时间、精力和金钱,浪费在这种过时的建筑上面。

接下来,只需要在柏林市周围的几个高点上面建造军营,驻扎一定数量的炮兵、步兵还有轻骑兵等武装力量,就可以有效保护城市的安全。

这样一来,柏林市也将成为整个欧洲大陆上面,唯一一座没有防御工事的城市,开创了中世纪的全新历史。

最为重要的是,柏林市对外宣称是一座军事要塞,而并非城市,埃德蒙也干脆省掉了修建教堂的费用,避免那些讨厌的教士们,又野蛮的插足他的计划,把难题留给了乌尔班五世教皇教皇。

除过全新的城市区域,还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建筑之外,埃德蒙还打算柏林市的西面,修建一座由圆柱和拱顶组成的法兰西之门,并将一门参加过征服神罗战争的克虏伯臼炮、法兰西巨炮、克虏伯加农炮以及数名火绳枪兵铜像,排成一个战斗队形放置在上面,用来纪念法兰西战胜神圣罗马帝国。

历史上,直到1701年时,柏林终于在弗里德里希三世等君主的统治下,迅速建成了很多著名的建筑,并在数十年后,发展成了普鲁士的工业城市。

有趣的是,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定都柏林后,修建了一座坐西朝东的大门,并以家族发祥地勃兰登堡命名为勃兰登堡门。

1788年时,取得七年战争胜利,战胜法兰西王国的时任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重建了勃兰登堡门,并在上面安装了一套由德国著名雕塑家戈特弗里德·沙多设计的“女神和驷马战车”青铜装饰雕像,用来纪念这次伟大的胜利。

1806年,法皇拿破仑率军击败普鲁士,法军在同年10月23日穿过勃兰登堡门进入柏林时后,拿破仑下令拆除了这个青铜雕像,以示洗刷法兰西战败的屈辱历史。

只可惜,好景不长,拿破仑在1814年的滑铁卢战役中失败,这座青铜雕像的战利品也被普鲁士索回,德国著名雕塑家申克尔又雕刻了一枚象征普鲁士胜利的十字架,镶嵌在了女神的月桂花环上面,让整座雕塑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象征。

二次世界大战中,勃兰登堡门又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并在1961年8月13日时,成了柏林墙的一部分,将柏林分成了东西两半,直到1989年两德统一后,它才重新拥有了门的属性,标志性的铜车马跟女神像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