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仪能坚持到第二页的结尾,已经算是很不错的水平了。
可是区分点就在这里,越往后面,每一页的难度都会呈非线性上升。
由此可以想象陶喆轩,邱承同这类人的数学水平到底有多高。
叹了一口气,陈启仪担心的看着陆山,心里面也开始没有底了。
心里面隐隐开始有了个极端的想法,万一,陆山醒不来怎么办?
“不!陆山一定没事!医生都说了只是太累了而已,搞黎曼猜想费脑子很正常。”陈启仪当即把这个想法甩出脑袋,然后专心钻研前两页内容,试图能够找到前往下一页的门路。
根据陈启仪的推导,在自己能看得懂的地方,陆山的推导绝对没有问题。
后面的事情他不知道,但是根据他对陆山的了解,后面应该也没问题。
陆山大概率是真的把黎曼猜想给证明了,而且仅仅用了十页纸就搞定了这个历史难题。
随着推导的进行,普林斯顿学术汇报厅内的数学家也渐渐触碰到了各自的天花板,不管再怎么思考,也很难突破自己的极限了。
于是这些人开始联合起来进行研讨。
既然要研讨,第一步就是互相通报自己的进度。
毫无疑问,顶尖团队全都卡在第四页中间,极个别的人摸到了第四页下半截的线索,但那是自己想的思路,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并不能作为突破了的依据。
能发言的全都是大佬,没有相似进度的人就坐下面老实听着得了,这水平赶出去都不过分。
听了一圈,这群数学大佬明确了一件事,那就是在他们能看得懂的区域,陆山的证明没有问题,所以论文后半部分,应该,或许是没有问题的。
并且,他们还发现了个非常独特的现象,那就是陆山的推导简直就是一个区分水平的利器。
前一个步骤或许还能明白,下一个步骤就开始有点迷糊,再下一个就直接找不到北了。跨度如此大,难度提升如此之明显,令人侧目。
“难怪这推导只有十页纸,能在十页纸之内就证明黎曼猜想的步骤,凝缩到了可怕。”有个大佬不由得发出感叹。
“别长他人志气,陆山后面说不定全是错的。”有个大佬反驳。
“就算是如此,一个人手推到这个地步,难道还不够可怕?”后半截话没说,他们都是一个团队推了这么久,还用上了电脑模型,才堪堪理解了这么点。
“别废话了,大家对后面的内容有什么检验的办法吗?如果没有且找不出漏洞的话,陆山就要拿下这个荣誉了!”
此话一出,再次沉默了,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沉默,陆山自带沉默技能一般,时不时就给骄傲的白皮和摇摆的香蕉人来一次。
思路?有个屁的思路,真有思路的话还在下面吭哧吭哧的推导着呢,还用得着在这里研讨?这会应该是所有人围住还在推导的人看了。
张了张嘴,每个人都想说点什么,结果发现什么都说不出来,自己的思路连自己都说服不了,一算就错,根本靠不拢。
本来,西方人没搞定黎曼猜想却让夏国人搞定了,这就够难受了。
更难受的是陆山还这么年轻,推导过程还这么短,简直不让人活了。
这是骄傲西方学术界最难以接受的事情,如果陆山的论文有争议,起码说明自己还有质疑的水平。
现在倒好,说都说不上话!
这时候,陶喆轩开口了,虽然他也是黄种人,但是他还有底线,在西方世界的地位很高,所以众人都会听他说什么:“我们发展的技术不是解决黎曼猜想本身的正确方法。它还需要来自其他地方的一些重大想法,比如陆山利用解析数论意想不到的方式。”
“这个是被称为弃子的方法,但陆山从这里找到了出路。”
“如果令(σ,)表示实部至少为σ、虚部至多为的黎曼zeta函数的零点数量,黎曼猜想告诉我们,对于任何σ>1/2,(σ,)都会消失,当然我们不能无条件地证明这一点。但下一步,我们可以证明零密度估计,也就是(σ,)的非平凡上界。事实证明,σ=3/4是一个关键值。”
“1940年,Ingham得出了一个结果——(3/4,)?^{3/5+(1)}。在接下来的八十年里,对该界限的唯一改进是对(1)误差的小幅改进。陆山却直接设定了条件一步到位了。
后面我也没看懂,但起码这个想法非常的了不起。所以我认为,陆山确实将黎曼猜想给破解了。”
陶喆轩说得非常有条理,谁都没法反驳,到了这时候,即便不愿意,也都认为陆山确实搞定了黎曼猜想。
“我同意!黎曼猜想应该是证明了。”邱承桐看着陆山的十页纸,意犹未尽。
不少中立的数学家反反复复推导后,也赞同,赞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