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号凌晨两点左右。
一直熬着没有睡觉的李艺书,总算是接到了森岛久雄打来的电话。
“哈哈哈,李导,太好了,你猜猜票房多少?”
“500多万?”
李艺书眉毛一挑,他觉得能让森岛久雄笑的这么高兴,500万美元绝对不少。
“没错,520万美元!”
说完后,森岛久雄哈哈大笑。
尽管这个数字,看起来就比昨天多了不到150万美元,但要知道昨天是周三,白天电影院基本是没什么人的。
而且这不是大制作影片,更不会有人在上班、上学的时候跑去电影院。
520万美元,看似不多,实际上已经很不错了,算上首映的半天,一天半的时间,拿到了近900万美元的票房,已经是大获成功。
接下来周四坚持一天,就能等到周五-周日三天的爆发期。
按照这个趋势,周五到周日,每天破千万美元票房,绝对不是问题。
上映首周,基本就把投资成本给拿回来,算是很不错了。
但真正让《第六感》有爆发契机的,是5月28号,周五上午,《纽约客》刊登的一篇影评文章,
撰写这份影评的人,是美国非常著名的影评人宝琳·凯尔。
宝琳·凯尔今年已经74岁了,从1968年开始撰写影评,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在相当大范围内被认可为20世纪下半叶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影评人之一。
她的特点是诙谐、尖锐、一针见血且固执己见。
这也深受影迷们的喜欢。
因为宝琳·凯尔真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就收钱办事、写好评去忽悠影迷进电影院的影评人。
但凡是宝琳·凯尔写的影评,只要是好的,那电影就是真的好,反之亦然。
正是因为如此,宝琳·凯尔在1991年退休后,时隔两年的时间,再次为《纽约客》撰写的一篇文章,引起了极大地反响:
“在我多年观影的生涯中,一部精彩的电影,往往不会拘束于题材的限制。
昨天我看了一部中國导演拍的电影《第六感》,这是一部颇富文艺色彩的惊悚片,结局的转折令人惊讶错愕,在看完以后,我一直在试图理顺前面的情节和伏笔。
但很显然我没有做到,只能在下午去电影院看了第二遍,原谅我已经上了年纪,需要进行午休。
两次观影,让我彻底的梳理了导演借助镜头所想要表达的含义,这绝对是会令观众回味无穷的,因为我也是被导演还有编剧的奇思妙想给深深的震撼到。
好吧,导演跟编剧都是一个人,来自中國的李,他不愧是欧洲双金大导演,巧妙的以惊悚片为噱头,渲染出一部值得我们每一个美国人认真观看的电影。
最让我感觉赞赏的是导演试图通过小演员的这个角色,诱发观众的同情心;在惊吓之余,写情写得深刻,譬如男孩与心理医生之间的友情,男孩与母亲的亲情,心理医生与太太的恩情等等。
冷峻之余,充满人情味。
该片最值的欣赏的就是电影类型的转换,由开头的惊悚片格局一转再转,中段惊悚出没、而后段急转直下成为温情洋溢的家庭片,及致最后五分钟的高潮揭谜底戏,真相令人意料不到。
《第六感》并非一部简单的惊悚题材的影片,而是一部家庭问题电影,只不过加上了惊悚的包装,片中大人不信孩子见到超自然现象的说法,就跟大人老是不听孩子说话的盲点一致。
相互聆听,是父母与子女沟通的重要法门,虽然老套,但在片末母子俩的交谈中越发清晰……
中國李不愧是先后荣获威尼斯金狮奖、戛纳金棕榈大奖的独立影片的导演,其对人性对家庭的描绘,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我想应该绝大多数的北美家庭,都应该带着孩子来看这部电影,这不是《小鬼当家》的合家欢题材,却是最能够让父母跟子女们心灵上得到相互沟通的影片……”
一家餐厅内。
“李,你听见了吗?”
在读完了文章后,托马斯手舞足蹈,欣喜若狂道:“这可是宝琳·凯尔啊!她居然在退休后,亲自为你撰写了这篇文章,太不可思议了,要知道很多人都试图在她退休后,请她出山继续写影评。”
李艺书眉毛一挑,说道:“好吧托马斯,你知道我对北美的这些影评人都不熟悉,能跟我说说她吗?”
“知道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吗?”
“当然,我想应该没几个人不认识他的。”
“1991年,斯皮尔伯格的《铁钩船长》上映的时候,宝琳·凯尔去现场看了电影,事后写了一篇影评,直言斯皮尔伯格的这部电影有失水准,而事实证明,这部电影最终票房堪堪3亿美元。”
说到这,托马斯顿了顿,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