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9章 内含墨趣,外现刀味  工匠大师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陆怀谨想了想,点点头:“这倒是……也可以的哈哈……”

别的不说,凭着高应美的技艺之精湛,完全不用担心做不出来合适的竹刻的。

毕竟,留青竹刻的独特之处,是书画和雕刻相结合,也是书画艺术利用刀法细腻入微的表现,又是多种雕刻技法的综合体。

内含墨趣,外现刀味,格调高雅,内容广泛,面貌独特。

留青竹刻的形式美,就是把中国绘画水墨画表现于作品。

而高应美本身对绘画就有独特的审美,艺术造诣极高。

因此,陆怀谨完全不需要担心他做不出好看的竹刻。

他比较担心的是:“就是……这竹材不是特别好。”

他自己用还行,但给高应美做的话,有些可惜了他的技艺……

这个话,他声音压得比较低。

毕竟这竹材是主家提供的,他们又没出力,不好让人家给听着了。

“也还好。”高应美笑了起来,淡定地道:“咱们做着玩儿,就不用那么讲究了。”

《考工记》中记载过,“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指出了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是制造优良物品的四个要素。

而真正的竹刻之道,正是遵循《考工记》所确立的原则,材必用三年之成材,必以隆冬入山采伐的,必取收置多年无燥裂之虞的竹材奏刀。

奏刀之法、制器制度是一脉相随的。

经过精心挑选加工的竹板为质材,经过工艺处理后,竹青层变成淡淡的奶黄色,近似象牙,其底层的竹肌变成淡赭色。

其次拟画稿,留青竹刻如果没有高水准的画稿基础,刻技再好也难出高档次的作品;

反过来说,若画稿很好,刻手水平不高,同样难出精品。这与舞台艺术的剧本与演技一样,高水平的作品必须要两者相结合。

画稿后,才以刻刀为创作工具,将中国书画移植于竹板上,创作出具有留青、雕刻等视觉效果的中国画作品。

竹刻器形多样,表现形式丰富,雕刻内容广泛。

留青竹刻刻画的形象限在竹青层,要在这浅薄如纸的层面上雕出深深浅浅的层次,并见到物体的质感,可见睢工的精雕。

刻者除了刀内功,更要刀外功。

刀外功即为熟练的操刀术;刀内功就是刻者的艺术修养。

想要做出真正精致美观的竹刻,刀内功外功缺一不可。

而正好,高应美二者兼备。

他虽然不甚了解竹刻,但他了解刻刀呀!

高应美比陆怀谨,又稍微好一点点儿。

至少,他知道描画完成之后是割线和刮面,也称为“圈边”,用圈边刀圈出保留竹皮的边缘。

因为刀下去之后的过程是不可复原的,所以要特别小心,运刀时刃口要朝向去青的一面,用刀的峰尖向前运行。

圈边就像是工笔画里面的线描,要经过长期练习才能行刀如运笔,一气呵成。

这和木雕里的镂雕有些类似,所以高应美做得非常轻松,得心应手的感觉。

做着做着,他就有了想法:“我觉得,我可以做个竹刻的小画出来。”

圈边之后接下来是铲底,也叫“起地”,是指去除竹皮,露出竹肌。

要知道竹皮层厚度不足半毫米,仅相当于七八根头发相叠的厚度,这就要行刀时注意用力均匀,尤其不能下刀过重,不然竹材最漂亮的、被称为竹玉的竹肌表层就无法补救,整个雕刻过程就要重新来过了。

他把整个竹材一点点儿地勾勒出图案,然后再进行采皮。

所谓采皮,其实就是用刻刀在竹皮上刮出深浅层次,相当于工笔画里的渲染着色,要在几根头发厚度的竹皮上分出层次,其难度可想而知。

陆怀谨在旁边看着他这般做法,忽然都觉得自己的纯粹雕琢有些可惜了。

可惜这竹材了,虽然这竹材不算好,但他这么直接镂雕浮雕的上,确实有些粗鲁了。

像高应美,就做得很是细致。

采皮的过程,他做得像是在采花一样。

动作轻盈又优雅,像是在绣花一般轻松自在。

陆怀谨看着都来了劲儿,忍不住偷师一把。

平常做东西,高应美的速度就很快的。

现在做这小小竹刻,自然也不会慢。

经过这一系列细致入微的雕刻,作品基本成型,剩下的就是挑腹和打磨,把细节刮刻出来。

最后,修整竹玉层,用平口起地刀细细刮磨,并随时修整瑕疵。

他手中的这个竹筒也就做好了。

做出来的竹筒,雕琢的和陆怀谨的图案完全不同,却是一个围墙上,透出一树竹枝,大有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感觉,但那竹枝雕琢得非常雅致,让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