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书也没有刻意隐瞒,说道:今天我跟新闻集团的默多克见了面
听陶玉书讲完默多克对星空卫视和明报企业的野心,金庸感叹道:百亿的价格,出手当真不凡!
而后他又赞许道:不过更了不起的是玉书你。当年21亿买下星空卫视,如今引来传媒巨头百亿港元求购,真是化腐朽为神奇啊!
查先生您过奖了。
称赞过后,金庸说道:新闻集团的人目前没有联系过我。
这样啊。陶玉书思。
金庸在电话那头问道:你是担心换股之后,新闻集团背后放冷箭,演一场反收购?
没错。
金庸琢磨着说道:确实有这个可能,不过这个难度可不小。一旦换股成功,再想反收购,恐怕要掏出的资金恐怕不会低于十亿美元吧?
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直接给你提高星空卫视的收购价格呢?
也许是两手准备,也许是连环计。今天毕竟只是第一次见面,虚实尚不清楚。
也是这个道理。
听筒里沉默了下来,陶玉书心中有个想法,犹豫过后还是没有说出来。
其实与其现在担心来、担心去,不如以力破会,直接买下金庸手的股票,
如此一来即便换股后股权稀释,也可以在未来可能的抢筹大战中占据绝对的主动。
但这样一来又带来了两个问题。
一是她如果主动提出这个请求,势必要大幅溢价,在情况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如此操作,并不明智。
二是金庸手中的股票数量太大,这笔交易肯定要对外披露,她怕打草惊蛇。
必输的局面,默多克又怎么会钩呢?
心思转念之间,陶玉书客气了两句,正打算挂断电话。
电话那头的金庸突然想起来了一件事,对了!
查先生还有事?
有个叫于品海的人你还记得吗?金庸问。
脑海中的记忆不断闪现,最后定格在一份纸质资料,当年德间书店的中间人。
不错。
当年金庸有意出售明报集团,于品海作为德间书店的中间人联络金庸,因为于品海是编辑出身,金庸一度对他印象不错。
只是后来出现了陶玉书,于品海和德间书店也就没了机会。
这个于品海有什么动作?
半个多月前我联系宝新,听说他最近跟于品海成了球友。
金庸的话顿时引起了陶玉书的警觉,未等她说话,金庸又说:于品海怎么和宝新走到一起的,我也不了解,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
我明白,感谢查先生的帮忙。陶玉书真诚的说道。
客套了儿句之后,电话挂断,陶玉书坐在沙发眉头紧。
她的思绪有些纷乱,看起来为了今晚的见面,默多克已经布局了很长一段时间,也似乎把各种情况都预料到了。
半响后,她问林朝阳:你说,查先生可信吗?
商场之,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打电话之前她不是没有怀疑默多克已经提前拉拢了金庸,只是觉得可能性不大,打完电话反而心生提防。
原因就在金庸最后提到的沈宝新和于品海。
真的有这么巧,两人接触就让金庸知道了?
虽然觉得怀疑金庸有些不厚道,但陶玉书还是不得不防,毕竟怀疑不会给对方造成任何损失,可如果她大意轻信,付出的代价可能是惨重的。
林朝阳说道:当年默多克就曾向他求购过明报企业,查先生愿意卖的话,
当年就卖了。不过
他的语气有些不自信,今时不同往日。查先生手中剩余的股票市价至少有14亿,默多克如果提前拉拢到查先生,肯定要大幅溢价,二三十亿,人心难测啊
是啊,财帛动人心。
尽管觉得这种可能性不高,可事关重大,她必须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想到。
不妨先调查一下于品海和沈先生。林朝阳建议道。
陶玉书点点头,再次拿起电话,刚要给梁伯韬打电话,她又把电话放了下来。
你说伯韬有没有可能也接触过默多克?
林朝阳眉头起来,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奔达中心!陶玉书提到前几天去看的写字楼。
林朝阳明白了陶玉书的意思,他的眉毛皱得更紧了,眼神凝重。
阴谋论又或者是巧合?
林朝阳一时也有些分不清了。
沉思良久,他才说道:
梁伯韬跟你合作多年,香江又是他的大本营,他不会轻易败坏自己的口碑的。
默多克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能说服他来用这桩生意牵扯你的精力和资金?
况且,奔达中心的出售不可能是人为因素。
陶玉书缓缓点了点头,林朝阳的分析是在理的,她感觉自己可能是被默多克的故布疑阵给影响了,有些思虑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