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IS图书馆里,一个月内被借阅次数最多的书,居然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么.
浅间自然地从书架上拿下这本书。
这个暑假的温书单里就有康德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这三本书里,浅间最喜欢的是《实践理性批判》。
这本书解答了为什么康德会说出[诚实是一切智谋的源头]、[世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永恒景仰,一个是头顶的灿烂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这些观点的动机。
知性、理性、自由意志、客观原则、自律、道德、伦理.无数观点汇聚成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为恢弘的道德哲学诗篇。
一书读毕,有些感动,也有些遗憾所谓道德哲学,在东方也起源甚早。
[诚为本]与[致良知]不就是康德的那两句话么?
从先秦诸子到汉代王充、宋代二王、明朝王阳明李贽等后世学者.千百年来,他们对这些道德哲学思想都有过深入的研究探讨。
可惜,那些做人的准则、伦理的界限,却成为少数自由人统治奴隶的工具。
一方面,哲学变成了格言式的教条,另一方面,华夏哲学大多确无严谨逻辑推理和论证.以致于黑格尔拿着《论语》这种学生笔记,给出了“华夏无真正哲学”的暴论。
事实上,在浅间眼中,创作了人类自由颂歌《法哲学原理》的黑格尔,在道德哲学的建树,连密尔和罗尔斯都比不上,更不提康德与东方的道德哲学了。
如今西方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了。如果让黑格尔看看现代西方哲学论文,特别是分析哲学中大量诸如《“去死吧你!然后我的机器人真的自杀了?”——论述AI语言大模型运行中的自容错原则与弗雷格关于涵义和指称区分关系》之类的怪东西,也会难受地大喊哲学已死,投进语言学、传播学甚至是各类科学的怀抱里吧?
浅间一直觉得,欧陆哲学不比印度或者华夏哲学高贵多少,它只是神学的一种对冲。
而分析哲学,则是哲学投靠科学后,一种沉溺于方法论的委身。
哪怕读了索绪尔、罗素、维特根斯坦这些人的作品,浅间依然对和数学、语言学、现象学息息相关的分析哲学望而生畏。
他对“[A=B]意义大于[A=a]”这种论断,并无足够的兴趣和敬意。
他对弗雷格、拉塞尔、摩尔、卡尔纳普、蒯因、奥斯汀、斯特劳森、格赖斯等分析哲学界大能著作的兴趣,远低于对梅洛庞蒂、阿尔都塞、德里达、德勒兹、巴迪欧、朗西埃这些[政治失意左派人士]的兴趣。
由康德引发的头脑风暴,让浅间更加确定,即便读了那么多离经叛道的书,自己的大脑依然又红又专。
浅间喝了一口水,低头看向手中的《纯粹理性批判》.
这本西方古典哲学认识论的必读经典,浅间在国中就已经拜读完。
但是在了解洛克的经验主义、休谟的怀疑论,还有黑格尔的精神主义、胡塞尔的超验主义、拉康的实在界等等认识论理论之前,浅间对康德的阅读是极为粗浅的,连现在水平的1/10估计都没有。
所以,他很好奇,KKIS的这群高中生读《纯粹理性批判》,能到达怎样的理解水平。
总不会真的以为,《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通篇都是在批判某个具体的东西吧?
康德“三大批判”中的【批判】一词,并不是指具有强烈否定的动作,而是类似于【格物致知】中[格]的动作,是对抽象的[形而上]或者[道]的概念的一种理解探究。
所以,这些借书的人到底想了解什么?
【现象界】、【物自体】、【不可知论】、【先天综合判断】.这本书的一切,和驹场梳理的KKIS几大关键词一点也不搭。
带着疑问,浅间又扫了一遍KKIS图书馆借阅书籍统计表。
书籍借阅频次排名第二到第五的书,分别是尼采的《权力意志》、孙子的《孙子兵法》、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
全都是和哲学相关的书,而且除了第一本,都有那么一点功利的味道。
无论如何,这几本哲学书,哪怕是放在东京大学图书馆借阅统计目录的前几名,都有些异常了。
正常来说,受欢迎的书籍,多半是那些畅销书吧?
浅间手指拨动滑轮,随着书目下方的内容移上电脑屏幕,书单的异常感消失了。
列表中第6至第20位书籍都很日本——《奇诺之旅》《精灵守护者》《Innocent纯真之人》,三本二次元轻小说;东野圭吾的《恶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