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风平浪静,风景如画。
为了视察自己的地盘,李郁干脆令人搬来了一张椅子坐在船头。
通过千里镜观察沿河的村庄、道路、稻田。
半个时辰后,李郁再次回到舱内看书。
王府人人皆知,王爷一般不看正经书。府中24史都不全,仅有一套《宋史》。所以《宋史》是王爷唯一看的正经书。
……
途经青浦县时,前知府黄文运上船奏报工作。
他这段时间的职责是:水利和农田灌溉。但没有明确官身,身份略尴尬。
“下官拜见王爷。”
“免礼,坐吧。”
黄文运小心的坐了半边椅子,掏出十几张纸。
“这是下官的工作简报。”
李郁放下手里的《宋史》,开始一张张的翻看。
黄文运是个能吏,能从贫寒学子做到一方大员的没有笨人。
图纸上,
毛笔绘制的府县灌溉水系图。
凡是他疏浚过的,凡是新开挖的,都用不同颜料的水粉描过,旁边还有小字简介。
李郁满意的点点头,
江南不缺水,但大动脉不缺水,不代表毛细血管不缺水。
“下官深刻琢磨体会了王爷的良苦用心。打通最后1里路,充分发动了各村闲置劳力,以奖励和自愿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发动沿渠百姓积极参与。”
……
李郁愣了一下。
这话怎么听着忒耳熟?
“奖励和自愿相结合,是什么模式?”
“回王爷,开挖水渠也是造福附近百姓。下官只是和他们一讲,他们就热烈响应,而且只肯收一半的工钱。”
“如此说来,百姓们的觉悟很高啊。”
“是啊,是啊。”
李郁没有继续在这个问题上纠缠,正如他看史书的一贯观点:历史,宜粗不宜细~
差不多就得了,别踏马的细致考究。
细起来的后果很严重。
能从文字之间挖出一头大象来,把房顶给撑爆了。
又翻过一张纸,李郁觉得眼熟。
问道:
“这就是我们现在走的这条河道吧?”
“对,下官把这条路线命名为东太内河水道,东海——太湖。”
……
“凡是1500料平底船走不了的河段都要疏浚。这条水道早晚要成为黄金水道,不能太小气。”
黄文运眼珠子一转,就猜到了几分。
一条流淌着黄金的水道?
王爷肯定是要开海禁和洋人做出口海贸。
海、河联运,货物在金山卫集散。物产丰富、腹地安全,河网密集。妙,妙啊。
不过他没有吭声,
目前身份尴尬,莫要学杨修。世间太聪明的人,容易夭寿。
不过回去之后可以偷偷让家人在金山卫买点地。
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这条水道!
万一在新朝混不开,做个富家翁也不错,坐在家里收租,能吃三代人。
……
“江南地区无洪灾,却有内涝。你组织人手再修几条泄洪河道,好将雨水快速排入湖泊运河。可先从苏州府着手。”
“下官遵命。”
“好好干,本王是念旧情的。你不负我,我不负伱。”
黄文运瞬间泪奔,感动的哽咽。
这句话的分量,太重了。
待他哭完,李郁随意问道:
“你也是做过一任知府的。本王目前一直忙于军务,未曾在民治上投入太多。各县的衙门空缺颇多,说的难听点,许多事还是靠着原来的那些旧人在维持着。”
“所以你可有建议?”
黄文运一愣,开始默默思索。
“州县衙署职责,无非是3样。钱粮,刑狱,教化。王爷可将前两样交给士绅子弟。只需注意监察,定下行事规则,想必问题不大。”
李郁没有当即表态,但话里的意思很明显:
“只怕这些人还想着循清廷旧制,欲为十里诸侯。”
……
沉默了一会,李郁又问道:
“科举和不纳粮,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
黄文运只能低头道:
“王爷圣明。此两样在,士绅群体就在。此两样亡,士绅群体名存实亡。历朝历代帝王都清楚,不是皇权不想下乡,而是没法下乡。”
李郁点点头,挥手示意:
“你下去吧。”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