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8章 分兵入岐山  混沌新纪元从大宋开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28章分兵入岐山

在古代,大军出动是一项很繁琐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

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单是安排粮饷补给,就足以让整个度支司的官员们搔断了头发。

其他还有,大军出行的路线规范,民夫和物资的调度,人事的安排等等。

枢密院的枢密使们能在短短的十来天里将这些事情勉强理顺,只能说明这些个官员的筹划能力真的很出色,且执行力高效的可怕,不愧是哲宗时代遗留下来的老班底。

而此番大军西征平定吐蕃叛将赵怀德,蔡京等人却力主以曾布之弟曾肇为帅臣,骁将刘仲武为大将,官家潜邸旧人高俅为监军使,统帅诏安十部兵马,以及禁军一部万人,走洛阳、河中府、华州一线,直往秦凤路而去。

在开拔军令下达后,十营义军次第拔营而走。

当先一路作开路先锋的,却是顾正锡所部,其部下副将为荆忠和另一位唤作富顺的好汉。

随后韩存保、杨温张开等人次第率军启程,最后拔营的才是王焕所部。

大军一日行军三十里,日出拔营,黄昏下寨,一路迤逦而行。

后世开封到西安有直达的高铁,五百多公里的直线距离只需要两个多小时。

但是在大宋时代,义军从汴梁出发,待得先头部队抵达京兆府(长安),已经是两个月之后。

其实这很正常,毕竟大宋时期,想要从汴梁行军至京兆府,肯定不可能走直线,七弯八绕的至少多走了一倍的路程,这还是大宋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和桥梁)比较好的情况下才实现的。

当然大军日行三十里,也是为了在保证军队的战斗力,不会因为长途跋涉而缩减的情况才定的行军速度。

如果急行军的话,义军倒也不是不能在一天之内行进更远的距离。

但是冷兵器作战军队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有足够的体力储备,一日行军五十里,军队战力必然折损,正所谓“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

至于日趋百里,日夜不处,倍道兼行,卷甲而趋,不用敌人动手,军队自己就会溃散。

别说古典军队了,就算到了后世,除了那支堪称天神下凡般的地表最强轻步兵,其他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只靠双腿却也休想能在保持建制的前提下日行百里。

顺便说一句,骑兵部队的短期爆发力或许很强,比如可以在半日之内极速趋进二百里,但是骑兵也就能这么爆发一下,接下来的坐骑便会陷入疲软期,需要大半年的时间进行缓冲,甚至有可能永远也恢复不过来。

或许会有人说,骑兵要是这么脆弱,那北方游牧民族怎么就打得中原王朝不要不要的,骑兵克步兵克得死死的?

首先要明白一点,游牧民族能压着中原王朝打的时候,都是中原王朝处于衰弱期乃至崩溃期的时候,一旦中原王朝恢复国力,基本上就能硬生生反推回去。

秦、汉、隋唐、大明皆是如此。当然大怂是个例外,不是军队不顶用,而是君主的骨子里缺点钙,补都补不回来的那一种。

至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常常做到极速突进,不是他们的骑兵有多厉害,而是他们的战马多,骑兵绝对数量多。

看看游牧民族的骑兵编制就知道,几千年来,换了多少茬,不都还是十夫长、百夫长、千夫长制么,有的可能换了名字,但是本质还是一样的。

说白了游牧骑兵的最大的独立作战单位就是千骑,这与游牧民族的将领指挥能力、后勤补给能力的制约有关。

几万游牧骑兵,相当于几十个独立作战单位,一个个的突进爆发往前顶,拼消耗就是了。

至于为什么游牧民族为什么傻乎乎的消耗自己,原因很简单。

游牧民族南下掠夺,大部分时候不是他们真的掠夺成性,而是草原上养活不了太多的人口了。

游牧部落不得不南下掠夺,不然就得冻死饿死。

至于南下的结果么,幸运的情况下可以趁着中原内乱抢掠到活命的物资,可要是不幸撞上中原王朝强大的时候,把这些多余的人口送掉,也是一个颇为无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然明末的那个是另外一种情况,这里就不多说了。

大军一路横行,各战营之间拉的距离比较开,如长蛇一般的次第行进,前军与后队相隔接近五天的路程。

而就在这五天的路程中,某些人就开始起幺蛾子了。

时曾肇被蔡京等人举为主帅,实乃别有所谋也。

大军真正的战场主将刘仲武,监军使都虞侯高俅,禁军左厢统制曹诱(曹评之弟),皆与曾肇不是一条。

曾肇在整个西征大军中真正能依靠的心腹亲信,其实就只有一个陈从善。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