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屏亮起,半天收不到画面,喇叭里传来滋滋声。
王山河对这种状况贼熟,新年时,他家也添了一台12吋黑白电视,全镇第二台,第一台在公社,干部们平时看新闻用。遂屁颠屁颠跑去门外,搭个梯子爬屋顶,来回转动鱼骨天线。
“建昆,有了说话啊!”
“哦!你转!”
“诶!慢点慢点……哎,转过了转过了,往回转一点,慢点!”
两人好一番配合,等屏幕上雪花消去八成,有了清晰画面后,李建昆怔了怔。
这不来了么?
满屏的古早科幻片的既视感,喇叭里传来让人犯尴尬症的翻译腔。正播的不是《大西洋底来的人》又是啥?
当然了,这是他一个后来人的感受。
三朵金花手拉手坐在沙发上,小王搬张小椅子,反跨坐着,全都看得目不转睛。
尤其是李云裳,像是欣赏世界第八大奇迹,这还是她有生以来头一回见到外国人,长得好奇怪啊……
“建昆,怎么外国人长对猫眼,手上还有青蛙那样的东西?”
“姐,你别老是盯着这个男的呀,你看看旁边其他人,不挺正常?这哥们不是人。”
“啥?!不是人?那是什么!”
“别怕别怕,也不是鬼,是个……神奇的人,对,神奇的人,海底来的。你先看,看看就懂了。”
“……噢。”
《大西洋底来的人》这部电视剧,放在这个年代的我国,爆火是种必然,过往很多年,我们追求的向来是现实意义,很少有人畅想过科幻世界。
其中的“海底人”和“特异功能”这两重元素,便足以使国人肾上腺激素飙升。
李建昆很怀疑,80年代开始兴起的特异功能潮,这部电视剧有“基石之功”。
而且这部剧风格还挺严谨,相对接近科学的实际情况,一言以蔽之,细节呈现出来的感觉并不那么离谱,代入感极强。
同时干干净净,一改外国片的尿性,从头到尾连一个接吻的镜头都没有。
还有美剧掌控市场多年的法宝:英雄叙事、为人类与和平奋斗的主旋律。
实事求是地说,这种文化输出洗脑了不少人,让人们对漂亮国充满好感和向往。直到互联网时代到来,信息愈发透明,多半人才反应过来——
原来是缺什么,才费尽心思去竖立什么。
跟我国那句老话“当婊砸还想立牌坊”,一样样的。
当然了,也有不老少人沉浸其中,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