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如同寒冰,一点点侵蚀着他的心房,但他知道,作为帝王,他不能表现出丝毫的软弱。
于是,曹叡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头的恐慌,目光变得坚定起来。
“辟邪,传朕旨意,即刻于太极殿召见群臣,朕要与众卿共商国事,寻找破敌之策!”曹叡的声音虽然还带着几分颤抖,但语气中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坚决。
辟邪领命而去,脚步匆匆,仿佛也感受到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不久,太极殿内灯火通明,群臣们匆匆赶来,脸上写满了忧虑与不安。
曹叡端坐在龙椅之上,身着龙袍,头戴皇冠,威严中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
他环视四周,目光在每一位大臣脸上停留,试图从他们的眼神中寻找答案,寻找那份能够带领魏国度过难关的力量。
“诸位爱卿,汉军压境,形势危急,朕欲听诸君之策,共谋破敌之道。”
曹叡的声音在空旷的太极殿内回荡,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但更多的是坚定与决心。
太极殿内,烛光摇曳,将群臣的身影拉长,投射在斑驳的墙壁上。
曹叡端坐在龙椅之上,龙袍上的金线在烛光下闪烁着微光,他的面容严肃而专注,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超越年龄的沉稳与决断。
大殿内,群臣们或站或坐,各抒己见,声音此起彼伏,形成一股紧张而热烈的氛围。
首先发言的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郑称,他身形挺拔,尽管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那双眼睛依然锐利如鹰,闪烁着不屈的光芒。
“陛下,臣以为,坚守不出,以逸待劳为上策。我魏国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只需紧闭城门,汉军远道而来,粮草不济,必不能持久,待其士气低落,我军再趁机出击,可一战而胜。”
曹叡微微点头,目光转向另一位年轻的将领,他身着铁甲,腰间佩剑,英姿飒爽,眼神中充满了对战斗的渴望。
正是宗室夏侯玄。
“陛下,臣主张主动出击,打乱汉军的部署。我魏国将士英勇善战,若能在汉军立足未稳之时,给予其迎头痛击,定能挫其锐气,为后续战事奠定胜局。”
这时,一位文臣站了出来,他身着儒衫,手持羽扇,面容温文尔雅,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不是陈群又是何人?
“陛下,臣以为,联合其他势力,共同抗敌,方为上策。汉军势大,我魏国虽强,但独木难支,若能联合北方的鲜卑、乌桓等部落,形成联盟,共同对抗汉军,则胜算大增。”陈群的话语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让人不得不信服。
曹叡静静地听着,每一种策略都在他的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这场战争不仅仅关乎魏国的领土完整,更关乎魏国的国运兴衰,生死存亡。
他的目光在群臣脸上扫过,试图从他们的表情中读出更多的信息。
有的臣子面露焦急,有的则显得胸有成竹,还有的则是一脸的坚毅与不屈。
曹叡的心中开始权衡,每一种策略都有其利弊。
坚守不出,虽能保存实力,但也可能让汉军有更多的时间调整部署,甚至可能引发内部的动荡;主动出击,虽能挫伤汉军的士气,但风险极大,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联合其他势力,虽能增加胜算,但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外交努力,且联盟的稳定性难以保证。
曹叡的眉头紧锁,手指轻轻敲打着龙椅的扶手,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他的心中充满了矛盾与挣扎,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魏国的未来。
突然,他的目光变得坚定起来,仿佛做出了某种决定。
“诸位爱卿,你们的策略各有千秋,但朕以为,战争之道,在于灵活多变,不可拘泥于一策。”
曹叡的声音在太极殿内回荡,清晰而有力。
“朕决定,采取‘守中有攻,攻中有守’的策略。一方面,加强城防,坚守不出,以逸待劳;另一方面,派遣精锐部队,适时出击,骚扰汉军,打乱其部署。同时,朕将亲笔修书,遣使前往草原,寻求联盟,共同抗敌。”
汉国虽强,但他魏国,也不是冢中枯骨,终究,还是要挣扎一番的。
不过,如今大策定好,选谁做主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