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因,反派坤沙袭击中国商船,残忍杀害十三名中国船员,并在船内藏毒混淆视听。
国内外一片哗然,面对汹涌的舆论,公安部门高度重视,打算查明真相。
这个案件很复杂,因为是异国办案,而且泰国官方态度比较暧昧,难免让人疑惑背后可能有猫腻。
这种情况下,如果泰国一方率先把案子办完,那么中国就只能看着,不但无法惩罚凶手,遇害同胞的清白也很可能无法澄清。
所以,公安部门准备派出专案组,以资深刑警高刚为首,准备调查出真相,并抓捕罪魁祸首回中国审判。
之后,就是魏阳饰演的方新武出场,他是中国在金三角的情报员,掌握了本地的不少情报网。
上面指示,方新武要调查出凶手是谁,并且接应后续赶来的调查组,提供各种帮助。
这一阶段几乎就是方新武的独角戏,通过自己的情报网,各种追查乃至使用一些不被官方认可的手段,终于确定了凶手是谁。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得到情报的中国专案组前来泰国,在方新武的帮助下,找到躲起来的坤沙下落,然后由方新武和高刚带队突击抓捕。
这段戏时间最长,几乎占据一半以上的份额,也是整部电影最为精彩的片段,伪装抓捕、枪战、爆破、追车、飞船等大场面一个接着一个。
自然而然的,这些戏也是整部电影最不好拍的地方。
魏阳之前拍得动作戏以古装剧为主,这种大量现代枪战爆破戏还属第一次,经验有限。
好在这种戏份,并非格斗动作戏,主要是看导演和现场的调度,只要适应下来,难度也不算特别高。
还别说,魏阳不太喜欢打戏,但这种现代枪战片他拍得倒是不错。
各种战术动作很顺畅利落,打枪更是开心,端着冲锋枪就是半梭子,哒哒哒,有种真人cs的感觉。
同他搭戏的张寒雨,之前拍过《集结号》这种战争片,对拍这种戏比魏阳有经验。
私下传授了不少技巧,这些技巧和实战无关,但更方便现场拍摄,比如做什么动作显得更帅气潇洒云云。
“换弹夹!”
拍摄间隙,张寒雨抽着烟吹牛逼:“这是我听一好莱坞哥们聊的,开枪手法就那几种,其实看不到什么新意,但你要是弹夹换的好,一下子就显得专业了。”
旁边的一个队友演员也点头:“香江那边也有人这么说,不过我们那边换弹夹少。”
魏阳了然,港片的老毛病了,无限子弹,左轮打出加特林的效果。
不单单是港片,国产剧很多也都这么玩,打枪战很少换子弹,能及时换弹的动作片都可以被影评拿出来单独夸奖。
不过有一说一,有些时候不是导演们不懂【子弹会被打没】这个道理,而是为了连续性和画面,牺牲了这个逻辑性。
就比如黑帮开干,一员猛将燕双鹰附体,拿着双把手枪哒哒哒各种输出,一个人压着几十个人打,观众感官上绝对够爽。
但“燕双鹰”要是打几枪,就蹲下来换子弹,真实度是上来了,那种碾压感却不复存在。
魏阳是拍戏的老手,他很明白这些道理,影视是需要艺术化处理的,一板一眼按照现实拍,对很多观众并不友好。
包括《湄公河行动》也是如此,它是一部成功的主旋律商业片。
既然带了【商业】这两个字,就知道这其中有不少虚构成分。
所以别看电影里面打的热闹,又是抄老巢,又是大爆破,后面连直升机都弄出来了,其实原型案件里,这个案件根本没啥动作戏。
从始至终,更多的是几方势力角逐。
与其说是破案,不如说是中国这边施加外交压力,又派专案组调查,迫使相关人士交出凶手,而泰国、缅甸、老挝几家互相甩锅。
要知道,原型12个罪犯,其中有9个人是泰国现役军人,后来迫于压力,主动自首。
而主犯糯康,更多的是找人,不知道他藏在哪了,通过各种排查和抓捕亲近心腹,一步步缩小其的活动范围,最终上门抓捕。
所以,这个在电影里极为凶悍的【坤沙】,乃至敢派人去炸大使馆,属实是太高抬他了,现实里其实是个躲在地下道的臭老鼠。
但道理是道理,真要是按照现实原型去拍,太敏感的不让拍,能拍又有些枯燥乏味。
所以想要谋求商业的成功和广泛宣传,还是要按照《湄公河行动》路子去拍,观众也爱看。
说到这点,魏阳还想起了缅北战狼的梗。
上辈子电诈嚣张的时候,很多人都嘲讽吴景,也有人真琢磨怎么解决,比如建议像《湄公河行动》一样,派小股精英部队救人或者是斩首。
然而,后来事实证明,什么四大家族实在是被营销号吹的太厉害了。
还武力营救,真正的牛逼叫做传檄而定,几张通缉令,就弄死了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