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时节,万物生发。
但又将发未发,寒意仍在。
这棵老槐树,冬天掉光了叶子,几许枯叶散在地,树皮斑驳而开出裂口。
还要再等一两个月,它才会长出今春的新芽。
十多个师生围绕着二人,静静站立于树下。
闵子顺首先加入讨论,问道:“如此钻研死物,是否耽于小术而忘大道?”
朱铭立即引用易经说卦来解释:“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陈渊则引用张载的话来说:“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从此就约,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万物皆有理,若不知穷理,如梦过一生。”
前者属于圣人之言后者属于大儒教诲。
可以服众!
白崇彦忍不住问:“二程先生言世间只是一理。若万物皆有理众物之理还不同岂非不止一理而有万理。”
朱铭说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陈渊说道:“然也。大道是一,便为一理。分阴阳化五行而蕴万物一以贯之,具象不同。一是理,三是理万也是理。”
北宋初年,三教合一之势已显。
大量道家思想被吸纳进儒家,补全了儒家的宇宙观。
只要不与儒家基本理念相冲突,老子说过的话,还是非常具备权威性的。
朱铭还补充道:“我辈应当做的,是穷万物之理而至于一。若直接去领悟大道的一,除了天生圣人,谁又能够领悟得了?你我皆凡夫俗子,须从万处着手。穷一物之理,便近大道一分。穷万物之理,方可窥测大道。此即格物致知也!”
令孤许早就拿出纸笔,墨在陈渊讲学时已磨好,此刻趴在地飞快记录。
令孤许虽然一言不发,但他直觉今日有大事发生。
他要做记录者!
闵子顺再问:“穷理求仁,化仁为用,是否太过功利,是否已近新学?”
朱铭没有回答,他对王安石的新学不太了解。
陈渊说道:“新学太重功利,诚然不妥但只要分清利义,并非什么大问题。新学坠入邪道,是因其分割天人。”
洛学与新学虽互相敌视,但对于经义的理解,99以都是相通的。并且,所有的洛学理学大儒,都称赞王安石注解的经书。
真正的分歧在于,洛学主张大道惟一、天人相合。
而王安石却认为,天道和人道是分开的,人道应该顺应天道、学习天道,天道是无情的,并不包含任何人伦价值色彩。这违反了儒家的基本观念,属于过度引用道家思想。
王安石不仅引入道家,还引入佛家和法家,甚至还引入诸子百家。
他被政敌批评效法商鞅,王安石直接写了一首诗,大概意思是:老子为啥不能学商鞅?商鞅之法可以推行政令。
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洛学对新学的批判,被旧党给利用了,导致党争更加激烈。
二程事后反省,说天下被搞成这个样子,他们至少要承担20的责任。
事实呢,二程也主张变法,并对新法持客观批判态度。他们曾经写信给司马光,劝其不要废除免役法等好政策,可惜杀红了眼的司马光完全不听。
那个追来的书院老师问:“子曰,君子不器。系辞又言,形而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若以日用来求道,是否违了孔夫子君子不器之意?”
朱铭说道:“道器不二,理一分殊。”
陈渊则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孔夫子此言,是劝诫君子不要做死物。然则,道器不二,理一分殊,器之不存,道将焉在?君子不器,是不可为一器,而非不可穷万器。”
令孤许趴在地,把这段对话也记下来。
在场的十多位师生,你一言,我一语,不停的提出疑惑,朱铭和陈渊全部予以解答。
教学相长,提问越多,解答越多,新学派的思想理论也变得更完善。
朱铭打开了陈渊的思路,一发而不可收。
师生们在折服的同时,也暗暗心惊。因为朱铭小小年纪,竟对儒家经典理解深刻,有时甚至能补充陈渊的疏漏。
一直讲到天黑,闵子顺躬身作揖:“今日受教,如那醍醐灌顶,方知大道真义,请受在下一拜!”
李含章问道:“默堂先生,成功兄弟,二位可是要开宗立派?”
朱铭微笑不语。
陈渊说道:“开宗立派不敢妄言,只是另辟蹊径,尝试窥测大道而已。”
这是谦虚之言,摆明了想要开宗立派!
众人骇然,又极为兴奋,他们都是见证者,甚至可以成为参与者。
那个书院老师叫晁洪涛,考中过六次举人,一直不能中进士,只能窝在书院教书。但他也是有追求的,长揖拜倒:“在下愿附先生骥尾,辞了教谕之职,以求得大道真义!”
“某愿聆听先生教诲!”李含章第二个表态,反正他是州判之子,在这洋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