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一十八章 新移民(三)  智人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智人第四百一十八章新移民三

夕阳下。

移民邮轮也缓缓停靠在戈壁城的人工湖中。

被朋友叫起来的胡卢,正在甲板上,看着大运河与尼罗河交叉而过。

从甲板上眺望,尼罗河仿佛一条碧绿色的丝带,漂浮在陆地之上。

而大运河则仿佛一道海蓝色的利箭,笔直地穿透尼罗河下方。

“好庞大!”断指嘴巴微张。

考德翁布运河枢纽工程确实非常庞大,那两座架空桥船闸,加上另外两条沟通尼罗河和南部运河的上下船闸,让人有一种渺小感。

尽管架空桥还没有建设完成,但从上面行走的施工人员,就可以感受到,这这个工程究竟是多么庞大了。

人类行走在上面,就如同蚂蚁在一栋大别墅中那样。

邮轮抛锚固定之后,大约1400名移民在当地人事司的带领下,陆续离开了邮轮。

此时邮轮还剩下大约3000人。

与此同时,邮轮也在戈壁城获得了各种补给,包括新鲜的蔬菜水果和牛羊肉。

“阿卢,要不要下去逛一逛?”断指跃跃欲试地问道。

“下去?也好。”胡卢点了点头,他也想念陆地的厚实感,这十几天的坐船,让他双脚走路都仿佛踩在棉花上,总有一种轻飘飘的感觉。

和自己所在的小队长申请之后,俩人就被允许下船。

带着几十块钱,俩人就下了船。

港口区域并没有多少人流,直接用员工卡刷了一辆电动摩托车,俩人开着电动摩托车,从港区进入商业区。

十几分钟之后,他们就来到了商业区。

俩人没有去找餐厅,因为这个时候刚好是下班高峰期,很多人都会在这个吃饭,现在餐厅肯定爆满。

他们又不饿,没有必要去挤。

而且俩人也不知道这边的消费水平如何,如果太贵了,那他们会选择回船上吃免费的套餐。

走街上,本地人的比例不小,但同样是移民的人也很多。

至于如何判断本地人和移民,其实非常简单,以为人种特征很容易判断,特别是五官柔和的东亚人种,和当地明显的西亚人种,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路过了好几个街边餐厅,断指有些好奇:“好奇怪,为什么这边的米饭反而比大饼更受欢迎?”

胡卢也发现了这个现象:“确实挺奇怪的,我记得培训的时候,教官说埃及人主食是大饼和面条。”

而俩人看到的情况,却和教官描述的埃及有些不一样。

其实他们的教官并没有说错,在戈壁城不远处的考德翁布城,那边的主食就是大饼和面条。

他们只是将戈壁城以为是传统埃及地区,才会产生这种错觉。

其实考德翁布那边,普通人吃大饼和面条的比例也在减少。

原因非常简单——经济利益决定了消费形式。

现在整个埃及区的大米生产量越来越庞大,加上智人通过移民,将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饮食习惯带过来。

很多之前在尼罗河河谷平原搞小麦种植的农户和农场主,发现搞经济作物更赚钱,就大规模改种经济作物。

用澹水耕地种蔬菜水果,然后购买便宜的调制面粉和海稻大米,这就是很多人的选择。

毕竟本地天然小麦粉的生产成本明显高于调制面粉和海稻大米,那些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可以用脚投票。

不习惯吃大米?

不会学习吗?智人的互联网公司有专门的美食app,有大量厨艺教学视频。

就算不会做煲仔饭、蛋炒饭、手抓饭之类,咖喱饭和白米饭总会吧!

更何况,还有大量私营餐厅会主动学习。

没有错,埃及是存在私营企业的,这主要是集中在服务业和手工业上,这也是智人修改了以前的吞并方案,改为逐步蚕食。

很多比较传统的中老年埃及人,就是这些私营企业的主力。

而埃及年轻人却很少从事这方面。

原因也非常简单,老人观念很难转变,他们还是想维持以前的生活模式。

而年轻人却不一样,传统餐饮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强度太高了,产值却非常低。

很多小餐厅的继承人都不想干,小餐厅现在很难请到普通员工,这导致他们只能使用家庭成员作为员工。

干过餐饮业的人都知道,这其中的各项工作也是非常麻烦,采购、备菜、清洁、服务之类,工作繁琐的同时,又难以使用机器替代。

而且各种福利不能说没有,但也近乎于无。

和智人的福利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年轻人根本不会留在传统的私营企业。

因此现在埃及的私营企业越来越难以招到员工,只能靠老一辈的中老年人苦熬硬撑。

然而时代的浪潮不会为此而妥协,更不会为此而产生恻隐之心,这些私营企业迟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