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弗兰茨之前也想过加强一下锡克帝国,让他们多撑一些时日,只不过几乎所有从印度传来的情报都在反复述说着一件事。
“烂透了,救不了。”
很难想象一个国家能腐烂得如此之快,但实际上这个国家的腐朽并不是从吉兰特·辛格死后才开始的。
而是从国家建立之初就注定了今天的结局,只不过是被一位强势的君主压制住了而已。
弗兰茨曾经也尝试过和这一地区建立贸易联系,但现实是根本不可能,先不说此时的锡克政府只想着白嫖。
就算是弗兰茨不在乎那些武器只想要给英国人添堵,但由于锡克帝国不沿海,与其贸易就要经过其他土邦之手。
而锡克人无论是与印度次大陆上原生的印度教,还是外来的“天方教”关系都很差。
周围的土邦都不希望锡克人做大,弗兰茨如果想要强行与锡克帝国贸易不但会损失大量钱财,还会得罪那些本来对奥地利抱有善意的土邦。
此外锡克帝国身处信德平原无险可守,他们被英国人征服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且弗兰茨早在很多年前就准备好了后手,一个英国人永远也除不掉的后手。
随着德加·辛格和拉尔·辛格的“惨败”,锡克帝国只能一退再退,再加上有金达皇后这个内应,亨利·哈丁爵士觉得圣诞节之前就可以回到英国了。
老实说他对这个充斥着咖喱和鸦片的国家没有任何好感,相比之下伦敦的酸雨和雾霾都是那么的亲切。
然而很快亨利·哈丁爵士就得到了一个噩耗,阿克巴汗的部队击灭了英军守在喀布尔山口的部队,已经入侵了卡拉特汗国。
这对英国人来说已经糟糕得不能再糟糕的情况了,那就是英军继续进攻的最大可能是替阿富汗人做嫁衣。
但是放弃进攻就等于给了锡克人喘息之机,那此前的努力就都白费了。
这些天以来亨利·哈丁爵士已经感受到锡克人和印度人的不同,他们虽然无法和列强的部队相提并论,但却不是自己手下这群吃咖喱的能相比的。
实际上正宗的印度阿三应该是指锡克人,历史上锡克帝国被英国征服之后征召了大量锡克人到远东地区,比如著名的八里桥之战,实际上就是锡克骑兵对战满蒙联合骑兵。
除此之外HongKong、Shanghai、Guangzhou也到处都是他们的身影,在殖民时代锡克人一直是英国人的马前卒。
至于锡克人的形象,如果想不起过去港片里的那种形象,可以想想《我在东北玩泥巴》里那个印度人。
虽然弗兰茨不觉得锡克人能对欧陆战争构成什么影响,但是他也不想让英国人得到任何好处。
至于说服阿富汗人实际上非常容易,因为阿克巴汗对英国的憎恨,以及对建立强大帝国的渴望都让其对印度垂涎三尺。
弗兰茨只需要一个准确的情报和一份详细的利弊分析就能让阿克巴汗出兵,而此时锡克帝国刚刚建立几十年,境内还有大量的“天方教”势力。
如果锡克人不能支棱起来,那弗兰茨完全可以利用阿富汗人顶替他们的生态位继续给英国人捣乱。
此时的亨利·哈丁爵士已经认识到仅凭自己手中的力量是无法解决印度问题的,他手上有关于阿富汗的情报。
这个阿克巴汗毫无疑问是一个难缠的对手,而他手下的军队和锡克人不同,他们并不是军人,而是一群土匪,一旦让其深入印度腹地,那么造成的破坏是无法估量的。
亨利·哈丁爵士只能留下一万人和锡克帝国谈判,自己率领主力去和阿克巴汗的主力决战。
北方的战事让整个印度次大陆都重新变得躁动不安起来,此时弗兰茨买下的特兰奎巴就显得格外划算,毕竟防御设施完备,甚至连管理者都是现成的。
丹麦语与德语差别不大,而且丹麦人会德语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儿。
最重要的是这些丹麦人的要价都很低,弗兰茨自然不会介意多花一点钱买下一个比较稳定的过渡期。
实际上弗兰茨有些杞人忧天了,因为印度人对于谁统治他们根本就毫不关心。
其实经过几十代,甚至上百代的人工筛选,在印度有反骨的人还真不算多。哪怕是要反抗也不会像是隔壁邻居那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是会打着效忠卧莫尔,或者其他什么东西的旗号。
此外特兰奎巴远不像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八世所知的那样是一块入不敷出的土地,实际上这里盛产香料和农作物,渔业资源也算丰富,不说能给本土带来多大经济效益,但是自给自足是完全没问题的。
而对奥地利来说,最重要的是其战略价值,毕竟在英国人的港口总是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为了保障航路的畅通,弗兰茨每年都要给加尔各答和孟买送去上百万弗罗林的贿金。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