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不是一个科的,所以只能是叔伯兄弟这么论。
蝈蝈体型较大,也是用来听鸣叫声,东北有叫它三叫驴。
李学武小时候的冰棍基本上就是从那个园子里淘出来的,可后来他就不这么干了,因为忒亏的慌。
热头荒天的抓蝈蝈,五天半夜的抓蛐蛐,费了好半天劲就特么卖一根冰棍钱。
等第一次去了姥爷家,跟大姥学了编蝈蝈笼子的手艺,李学武就知道包装的附赠价值了。
第二年,李学武便自己编蝈蝈笼子,自己逮蝈蝈装笼子里卖了。
当然了,这里面也有他的小心机,蛐蛐是不能放笼子里卖的,得放瓷坛子里,还得舒润黑暗的环境。
所以跟着那个小贩,李学武跑了好久,这才知道离家很远的地方有个花鸟鱼虫市场,卖旧货,也卖这些小玩意儿。
别看当年的京城破,但底蕴可还在,那时候大街上穿长袍马褂的可还多着呢。
也不乏有那遗老遗少的,早先吃铁杆庄稼的还喜好这些。
当然了,喜欢的没当年那么厉害,玩的也没当年那么疯狂,只当个消遣。
这消遣用的就是小钱了,蝈蝈和油葫芦叫的好听,年轻人和小孩子都喜欢。
那时候的人都是喜欢把蝈蝈笼子揣袖子里,走路、睡觉或者见朋友喝茶的时候就玩儿这个,当响听。
蛐蛐则是有专门的把玩件装着,有陶瓷的、葫芦的,斗蛐蛐的时候会从那小瓶子里放出来,在一个专门的“斗兽场”里斗,一大堆脑袋围着就喜欢看这玩意。
还别说,李学武当年卖过的无敌铁甲大姜军、黑太岁、红袍大圣等等不要太多。
后来那处院子被翻的找不着好的了,李学武就带着小伙伴出城去找。
那时候都说苏家坨的“伏地儿蛐蛐”和福寿岭的“青麻头”为佳,但这两个地方太远了,李学武他们的活动范围最多也就刚过护城河。
过了护城河外就有很多坟圈子,晚上去坟圈子抓蛐蛐是一绝。
坟圈子的蛐蛐特别的黑,也特别的斗狠,卖相好,价格也高。
虽然“产地”有点儿阴暗,不过李学武在大姥那学会了包装,也在小贩那学会了啥叫忽悠。
因为小贩在他们那收的蛐蛐到了市场上都说是苏家坨的,李学武也这么干,逮着了看看品相能往哪边靠就往哪边靠,多卖五分是五分。
老彪子几人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信服李学武的,知道跟着大哥一起混有冰棍吃。
李学武也是在那个时候学会了团结就是力量,和分享就是获得的道理。
大半夜的从家里熘出来,跑那么远去抓蛐蛐,他自己一个人怎么的都有些胆突。
但是五六个孩子一起去就不怕了,有手电的带手电,没手电的带灯笼。
蛐蛐没少抓,胆子也练大了,倒是不知道吓坏了多少从坟圈子路过的行人。
当李学武一边开车,一边把小时候的这些事情讲给顾宁听的时候,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那处旧货市场。
“你小时候可真淘啊”
顾宁见着李学武把车靠边停了,也是不由得感慨了一句。
李学武却是拔了车钥匙笑着道:“这有啥,等晚上我给你讲讲我们在坟圈子累的睡着了的故事”。
顾宁知道李学武就是在吓唬自己,可她还会怕这个?
“有太平间的故事好听吗?”
“额……”
李学武也是忘了,自己媳妇儿也是个人狠话不多的主儿。
“你是个狠人啊”
“噗”
两人相视一笑,下了车,顺着人流便往旧货市场里面走去。
这里也没怎么变样,就是人们穿的变好了,精神状态也好了。
路两旁卖的还是那些破旧玩意儿,都是舍不得丢委托商店,或者委托商店不收的那些破烂。
所以这边有的人也称呼为破烂市儿。
水缸、炕席、火炉子,坛子、罐子、旧饭碗,反正是日用的杂货啥都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这里买不着的。
这里还有些手艺人,趁着下班后偷偷过来摆摊,不明着喊,只摆几样东西,就跟卖旧货的一样,其实他们是干手艺的。
比如修钢笔的、绞脸的、锔盆锔碗的、戗刀磨剪子的,剃头的、补锅的、弹棉花和修鞋的,还有拿着小凿子刻印的。
顾宁好像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看哪哪儿新奇,她是从来没有来过这种地方的。
狭窄逼仄,道路不是那么整洁平整,这里的人也都是四九城最普通,也是生活最拮据的那群人。
李学武和顾宁的穿着虽然不算是来边最显眼的,但也很突出,有些人会用着茫然或者疑惑的目光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