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都有什么。
很快,有士卒下马,爬上大车打开箱子和袋子。
袋子里确实是粮食、盐巴和茶叶,箱子里大多也是衣服布匹,不过也有少量其他东西,都是生活必需品。
相对来说,粮食和衣服布匹更受马芳喜欢。
粮食是军队稳定的基石,其实不止是军队,甚至对一个国家而言也是如此。
衣服和布匹则是士兵所需要的,不管是自己穿还是拿回家里都可以,就算大小不合适,家里人给改改就能穿了。
而且,这些衣服看上去布料和做工都不错,显然应该是从地主乡绅家里抢到的,不仅有松江棉布还有不少是丝绸制品。
布匹种类也很多,不过这就更好分配了。
实际上,大明建国之初,布匹就常常被做为军饷发放,而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原因,军户也都非常喜欢接受布匹做为军饷。
这其实也是棉花在大明得到大力推广的主要原因,棉花不仅是做棉袄、棉被用,更多的其实还是用来织布,江南的纺织业也是因此得到极大的发展。
朱元璋建立的赋役制度,收到的实物就是用这种方式直接分发到明军军户手里。
只不过到了现在,实物赋役运输困难,朝廷才变得更愿意用折色的方式,用钱财支付军饷,而不是大明初期的粮食、布匹。
几辆大车上,只找到一包金银,折算下来也不过百多两银子,虽然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可是放在上万人的军中,就显得极其渺小了。
“估摸着,好东西都被黄台吉那些人,让亲兵随身带走了。”
看到没有多少金银,董一奎只是稍微有些失望,嘴里恨恨的说道。
“你难道会把好东西留在大车上?”
马芳倒是无所谓,这些抢来的东西不过是聊胜于无,反正大头都要分给下面的士卒。
不过真要有好东西,他肯定也是要拿大头的,毕竟京城那边还需要自己去结交,打理各种关系。
“让他们注意点,特别是这种放文玩和字画的箱子,都给我留着,我有用。”
马芳把差事交给董一奎处理,不过还是提出自己要的东西。
“是,大帅。”
董一奎当然知道马芳要这些做什么,其实马芳也不是读书人,要文玩和字画这些东西当然不是自己私藏,而是拿去送人用的。
这点,他即便是大老粗也明白。
宣府的军粮和军饷都是朝廷优先供应,为什么?
他董一奎只要从兵备道领到粮饷后稍微克扣一些,都比马芳要的实在。
不过,他的眼睛其实更多的还是盯着那包金银。
都是将领,不缺吃不缺穿的,还是金银实在点。
马芳带人返回,查看伤员的救治情况。
一场大战活下来的人,即便是伤员,马芳也会命令随军郎中尽心医治,这也是让士卒保持士气的方式。
谁知道下一场大战下来,自己会不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要是被主将随意放弃,以后谁还愿意给他卖命。
明军军中许多陋习,其实都是一点一点积累下来的。
一些将领只关心钱财而忽视了士卒,所以作战时士卒首先想到的就是保全自己。
长此以往,明军战力自然急速下滑而不可收拾。
死掉的将士,则要火化,然后由军中同乡带回宣府家中安葬,这也是出征明军的传统,也是汉人军队一直的传统。
只要条件允许,实际上都不会随便把士卒一埋了事,都会尽量做到叶落归根。
他还要先写战报,自己在平谷取得的大胜还要尽快报到京里去。
这可是功劳和封赏,自己看不起那及时了银子和几匹布的赏赐,可士卒需要啊。
命随军书吏简单写了份战报,详细战报有的是时间写,还有功劳簿,这些都是兵部记功需要的。
不过,马芳还是单独亲笔写了一封书信,派人送往京城魏家。
信中,马芳自然是对裕王等歌功颂德一番,直言是裕王关照,宣府军能够从朝廷领到足额给养,所以士气高涨,才可以摧枯拉朽般击败虏骑。
这些话,也是魏广德之前的书信里告诉马芳的。
因为,这些书信,除了极特别的信件外,他都会选择性的交给裕王观看。
马芳清楚,这也是为了在裕王这位未来大明帝国皇帝心目中树立自己的地位。
这是魏广德在照顾他,他当然乐意照做。
至于战利品如何分配,自然不关他马芳的事儿,不过到了晚上,两个大箱子还是被董一奎的亲兵抬进了马芳的大帐中。
打扫战场的工作还未完成,鞑子的尸体都是要处理的,不过都是随便淹埋而已,可清理可用之物也需要时间。
估计要干到明日,清理工作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