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权闻听崇平帝的吩咐,躬身从宋皇后手中接过奏疏,然后先给了内阁首辅杨国昌。
杨国昌的接过战报和奏疏,几是面带欣喜,读着上面的文字,此刻亲见河南都司官军大胜,心底终于松下一口气。
而后递给韩癀、赵默两人共同传阅。
冷冷瞟了一眼那蟒服少年。
韩癀同样传阅,而后面无表情地递给一旁的赵默。
心头却是生出一股尘埃落定的复杂,贾子钰早知如今,何必当初他也需要重新考量此事对朝局的影响,如果没有所谓的预测,这封战报根本不会动摇贾子钰的地位,偏偏
念及此处,韩癀心底深处也有几分埋怨。
太年轻了,还是太年轻了,自己给自己挖坑,何苦来哉之后就是殿中官员传阅,大多数朝臣啧啧称奇。
礼部右侍郎庞士郎,赞叹道“这一等伯牛继宗不愧是将门之后,知耻后勇,当初因果勇营而被黜落,如今在河南骁勇奋战,难得难得。,
虽牛继宗一再恳求邵英臣不要过于凸显自己在战报中的地位,但邵英臣还是添了几笔。
吏部侍郎方焕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刑部右侍郎岑维山说道“终究是武勋子弟,如连这点儿本事都没有,岂能安享爵禄”
看过的一众文臣都纷纷附和说着。
殿中文官传阅着捷报、奏疏,此刻秦业也从工部尚书赵翼手中接过捷报连同报功奏疏,阅览而罢,面色凝重,心头暗叹了一口气。
这几天,子钰的情形,他如何不知,说来说去,皆起于河南,如今河南报捷,只怕子钰的才具谋略都要为群臣质疑。
通政司右通政贾政,也从通政使程信手中接过捷报,逐字阅读着其上文字,眉头皱了皱,心头蒙上一层阴霾,随手递给一旁大理寺少卿唐贵。
就这般捷报和奏疏传到殿门口,内监拿了捷报和奏疏,反而从尾部递给武勋班列。
至于殿外的群臣,则以内监在殿外以高亢而尖锐的声音,向着殿外恭候的群臣通报捷音。
“河南报捷河南官军大破盘踞鸡头山的高岳所部,已将匪首尽数擒获,择日槛送京师”
随着内监的尖锐声音,次第在熙和宫前由近及远,文武百官都是兴高采烈地议论起来。
什么叫好彩头,这就是了。
魏王大婚之时,捷音传来,喜上加喜。
在这个冲喜都能被从上到下奉若圭臬的做法,遑论是这般吉兆。殿外,翰林院官员班列的翰林侍讲学士徐开,俊朗、儒雅面容之上现出惊喜之色,低声道“陆兄,这是大吉之兆,昊天庇佑,天命有应.”
陆理皱了皱眉,截断了徐开的话头,低声道“徐兄,慎言。”这等国家正典,哪里是争国本的时候。
然而,徐开的昊天庇佑,天命有应,仅仅八个字,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却已让周围翰林院众清流官员骚动不安起来。
或许,有些事情就应该趁热打铁
翰林掌院学士柳政,眉头皱起,脸色铁青,冷冷掠了一眼徐开。
这位掌院学士是楚王侧妃柳氏的父亲,是楚王的老丈人,虽其人一向以清流自居,但心底还是支持着楚王,比如楚主礼贤下士,喜爱文华的名声,就是其一众学生帮着扬名。
熙和宫中,捷报和奏疏尚在武勋传阅着。
说来也巧,文臣看过之后,奏疏从殿中武官尾部传起。
于是这份在邵英臣口中“糊弄不了聪明人”的“智商检测器”,将殿中三品以上的文武群臣的智商检测了个遍。
不过,其实也情有可原,有的并非兵部的官吏,隔行隔山,的确不懂朝廷军报令制,有的官员则是疏忽大意,比如兵部的官员没有去想着怀疑。
事实上,如果没有明显的疏漏,谁会像贾珩这样带着“怀疑一切”,“找茬儿”的心态,去怀疑战报的真假
现在是什么时候
国家藩王册封王妃的大典,结果你冷不防地说捷报是假的,没有确凿证据,说错了怎么办
哪怕有人觉得隐隐不寻常,比如为何没有见到河南巡抚周德祯的名字以及钤印,还有兵部侍郎施杰,就稍稍疑惑河南都司应该三人具题才是,好像还缺了一位经历署名用印。
甚至,战报格式写的好像也不是很工整的小瑕疵。
但许多东西,在某种环境和气氛的衬托下,会自行脑补、修正,除非十分严重的漏洞,不然不会引起怀疑。
比如,为何没有巡抚周德祯的署名,可能的解释是河南都司贪功,急于奏报,格式不工整,也可能是文吏粗心大意,至手没有经历副署用印,也不是太大问题。
河南都指挥使郭鹏和金事彭国麟的印鉴不是在上面盖着,还有名字,更不要说还有一位来自朝廷中枢的勋贵的奏疏以为佐证。
上面的印鉴钤押,红色印泥,实在嫣红刺目。
关键是此情此境,除非明显是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