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上表自贬。
以及蒋琬,蒋琬是诸葛亮挖掘出来的人才,托付重任,最后还接了诸葛亮的班,是蜀汉四相之一。但刘备却明显不喜欢蒋琬,以至差点杀了他。
当时刘备刚占据西川,蒋琬还很年轻,出任了广都县令,天天喝酒行乐,不理政务。
恰好一次刘备去广都县视察,见蒋琬如此荒废政务,顿时大怒,要将蒋琬斩了以正典型。
诸葛亮连忙求情说:蒋琬不是百里之才,而是社稷之臣!对蒋琬,大材小用了。
刘备见诸葛亮力保,自然要给些面子,故而并没有杀掉蒋琬,却依然余怒未消,罢了蒋琬的官职。
作为蜀汉两大巨头的刘备和诸葛亮,为何会如此矛盾纠结?
原因有二,其一是:江湖阅历造成的认知差距。
刘备的一生,是一个不断从死人堆里爬出的过程,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江湖阅历说出来,同时代无人可及,比曹操都丰富,因为刘备是从草根底层拼出来的,王公贵族他见识过,三教九流他也见识过。
这种阅历,就必然造就了刘备的识人慧眼。
所以,刘备见诸葛亮的第一眼,就知道后者是大才。
而诸葛亮观察了刘备三次,仍然不能完全确定刘备是否是一个合格的主公。
诸葛亮在“江湖阅历”上,显然没有刘备那么深刻。十几岁时由于曹操屠徐州,跟着叔叔来到荆州,融入了荆州名士圈!因此在识人方面,年轻的诸葛亮是有局限性的。
总结来说,就是非他圈子内的人,不信任。
杨仪与马谡,都是荆州七大家(庞、黄、蔡、蒯、马、习、杨)中的代表人物,包括蒋琬,也是属于荆州系的。
魏延跟马谡、杨仪比起来,妥妥地草根一枚。所以刘备能识其价值,并充分挖掘任用。
而诸葛亮直到有了马谡的教训后,才在识人方面有了明显提升。后期对大字不识一个的王平的提拔、对降将姜维的栽培,用人眼光不再局限在小圈子内。
其二便是:文化知识造就的差别。
刘备不喜读书,诸葛亮却是博学多识,天文地理无所不通。因此刘备跟诸葛亮相比,所喜好的人才类型完全不同。
刘备喜欢的人才都是实干家,玩弄嘴皮子统统靠边站,甚至于在徐庶投奔之前,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刘备是没有正牌谋士的。
因为他不喜欢玩嘴的人,所以就没有。
刘备的性格就是如此,不多哔哔,不服咱就干,干不过过段时间再干。
刘备最喜爱的蜀汉三大武将:关羽、张飞和魏延,全是行动派;最被刘备喜欢的谋士:庞统、法正、全是凶得不行的谋士,一言不合就敢甘冒矢石亲自上阵的。
而对于说得比唱得都好听的名士们,刘备一向鄙视,如许靖之流,刘备基本都不搭理。
恰好马谡就是属于夸夸其谈者,而蒋琬也是此类,在县令位置上天天胡闹,这让刘备如何喜欢得起来?
没有行动就没有发言权,一个泛泛其谈者,与纸上谈兵的赵括何异?
而诸葛亮是大知识分子,这就使得他容易被名士的才华吸引,而对那些实干派,却不如刘备那么敏感和欣赏,总觉得他们过于冲动和冒险,需要压一压,稳一稳。
这两点,也就是刘备时期的蜀汉跟诸葛亮时期的蜀汉风格明显不同的原因。
刘备时期的蜀汉,狂野如火,几乎每个人物都性格鲜明,有棱有角,因为刘备他自己就是这种性格。
而诸葛亮时期的蜀汉,则是章法有度,循规蹈矩!再难看到有棱有角的人物,魏延是一个,却成了反面典型。
这在刘备时期,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无论狂野如火,还是章法有度,却都是蜀汉!
唯一不变的是其理想主义色彩,哪怕灭亡了,还有姜维,在奋力发出最后的理想主义光芒。
所以,对于刘备这样的对手,程远志是宽容的。
天下进程走到这一步,距离统一,其实已经不太远了。
只要程远志愿意,要不了十数年,应该就能够一统天下。
就算不能一统天下,天下十四州,占据其中十二个还是有把握的。
唯二没把握的是交州和益州。
一个有天险,一个过于偏远。
不过,真到了那一步,其实和统一已经没什么两样了。
是以,程远志一点都不着急,稳坐邺城,等候刘表归天,之后再兴兵去取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