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6章 惊天之变袁绍卒  三国之开局程远志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双庭失纲常,河山起横戈。

春色临尽绝,生民北渡河。

奸佞手遮天,烽烟连城郭。

南岸旧宫殿,袅袅尽悲歌。

翌日一大早,程远志负手立足黄河北岸,目光越过奔腾的黄河水眺望着南岸,有感而发。

“好!”曹操踱步行过来,叹了一句。

他也是个好诗词的人,只不过因为新败于董卓,实在没心情作这玩意儿。

便随口又应付了两句。

两人见礼完毕,回转营中安坐。

看着对面的曹操,程远志心中忽然涌出一股冲动,抢在他说出辞行的话之前,起身拱手道:

“孟德大才,何不留下助我!”

话一出口,程远志就后悔了。

曹操岂是甘于人下之人?

这句话不是把自己的野心给提前暴露了嘛!

嘴怎么就没把住门?

曹操听了这话,只是微微一愣,并不以为意,起身拱手回礼道:

“这两日承蒙款待,操这就告辞了。”

于是程远志就一脸失望的看着曹操率众离去。

一代枭雄,自此刻起,正式出山了。

………

废都洛阳。

讨伐董卓进行到眼前这一步,已经无法再继续下去,众诸侯各怀异心,相互倾轧。

此时董卓尚未垮台,关东群雄们已经为了扩充地盘,争夺土地和人口,相互打了起来。

东郡太守乔瑁新被兖州刺史刘岱杀死并吞没了其部众后,盟军相互间的信任低至冰点,为防备暗算,各自纷纷做鸟兽散,回到自家的地盘。

冀州牧韩馥深恐袁绍坐大,故意减少军需供应,企图饿散袁绍的部众。

而袁绍自然也不满足于回到渤海小郡,当一个太守。他对天下人口最多、最富裕的冀州已经垂涎已久。

在联兵讨董时,袁绍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曹操:“如果讨伐董卓的大事不顺利的话,什么地方可以安身呢?”

曹操避而不答,反问他的想法。

袁绍答道:“我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兼有乌丸、鲜卑之众,然后向南争夺天下,这样也许可以成功吧!”

袁绍所说的南据黄河,北守燕、代,其中间的广大地区,正是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冀州。

不过,纵然有此想法,但想要实现却是困难重重,因为此时袁绍实力弱小,部众仅有一万。

还远离大本营渤海郡,粮草供应受制于韩馥。

而韩馥麾下足有十万将士,能征善战者极多。

谋士逢纪建议袁绍攻取冀州时,袁绍就非常踌躇,对前者说:

“冀州兵强,我军势弱,如果攻打不下来,我连渤海都回不去了。”

逢纪进言道:“不然,韩馥只是一个庸才,我们可以暗中与辽西太守公孙瓒相约,让他南下共分冀州。”

“待公孙瓒大兵一动,韩馥必然惊慌失措,到那时,主公再趁机派一能言善辩之人,去和韩馥说明利害关系,不怕他不让出冀州来。”

袁绍闻言大喜,立即写信给公孙瓒,相约共伐冀州,平分河北。

公孙瓒得信大喜,遂提兵南下。

初平一年(190年)七月,公孙瓒发兵袭取冀州。

韩馥派军迎战,首战即失利,顿时慌了手脚。

正彷徨间,袁绍的说客高干、荀谌到了邺城。

韩馥在都城洛阳任御史中丞时,与荀谌关系不错,两人颇有交情。

荀谌对他说道:“公孙瓒乘胜南下,使君战不能胜,诸郡望风而降;太傅司徒与义子袁射驻扎于河内,袁绍也领兵到了延津,他们的意图难以预知,我们都很为将军的前途担忧啊。”

韩馥一听慌了神,急切地问:“既然如此,那该怎么办,请足下为我一决。”

荀谌不答反问:“依将军看,在名望方面,您比袁氏如何?”

韩馥说:“我不如。”

“那么在临危决策,智勇过人方面,您比袁氏如何?”

这里荀谌问的是袁氏,而不是袁绍。

袁氏所代表的势力不止袁绍,还有盘踞在河内的“袁射”、没有包括盘踞在南阳的袁术,他离得太远,鞭长莫及。

韩馥又说:“我不如。”

“那么,在累世广施恩德,使天下人家得到好处,誓死追随方面,您比袁氏又如何呢?”

韩馥摇摇头:“还是不如。”

连提了几个问题,韩馥都说不如。

荀谌这才说道:“公孙瓒率领精锐之众,兵锋不可抵挡;袁绍亦是一时英杰,哪能久居使君您之下。”

“冀州乃是天下重地。如果袁氏、公孙瓒合力,兵临城下,将军危亡只在片刻之间。”

“使君是袁氏门生,而且结为讨董同盟,如今之计,不如把冀州让给袁氏。袁氏得到冀州以后,他一定会厚待将军。公孙瓒也就不能再与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