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三十五章 孙元化的无奈,中朝合作  逆天换明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的后起之秀吴三桂接任。

洪承畴也看明白了,关宁军要让外将来指挥,还是被坑死的下场。由辽西将门的人来统领,兴许会好一些。

可惜,到了松锦大战,吴三桂又以常规操作坑惨了洪承畴和其他明军。他和在同总兵王朴率先逃跑,打乱了整个布署,导致了明军的大崩溃。

可即便如此,朝廷事后也不敢严惩,王朴被砍头,吴三桂却依旧能统领关宁军,只是轻得不能再轻的一个责罚。

正因为关宁军的种种劣迹恶行,郭大靖才为之深恶痛绝,决心下死手收拾他们。

当然,还不能一下子就把辽西军头给逼到绝路。郭大靖计划分阶段实施,如同温水煮青蛙,让辽镇逐渐衰落,直至完全消失。

此次远袭建州,纵横数百里,战无不胜,斩首近万。应该能给辽镇再次震慑,使其权衡利弊,不敢妄动。

趋利避害是本性,没有人会睁着眼睛往火坑里跳。建虏势颓,就是个大火坑,在郭大靖想来,辽镇不会自寻死路。

此时,郭大靖通过方正化向朝廷呈逐步裁撤辽镇的奏疏,心中轻松了不少。正在镇江正款待朝鲜的林庆业和崔孝一等人,商讨共同对敌的方略。

之前虽然有过会面,但经过一番大战后,形势又有不同,还是需要重新取得共识,以免更好地精诚合作。

“遵化大战后,沉阳城中的建奴得知惨败,大半被歼,坊曲之间哭声彻天。”林庆业举杯相敬,笑着说道:“今老巢被毁,损失惨重,不知又是如何一般惨景?”

崔孝一哈哈笑道:“定是鬼哭狼嚎,如丧考妣。”

郭大靖听着也是心中欢畅,笑着说道:“建虏还未认清形势,方有此败。以后作战,会更加谨慎小心。”

“大势使然,建虏难有回天之力。”林庆业正色道:“只要毛帅、郭帅在指挥东江军,形势便不会有大的改变。”

崔孝一连连点头,说道:“如郭帅所分析,建虏会再次收缩,这对我军增加了些许困难,但也不是不能克服。”

长途进攻,意味着粮弹物资的运输困难,郭大靖又不想处处守卫、步步推进,就更不易解决这个问题。

密营的设置能够缓解后勤问题,但能支撑的兵力也有极限。所以,郭大靖才给特战营定在一万两三千的人马限,并请朝鲜方面提供帮助。

这就是辽东与辽南的最大区别,辽南有足够的人口,能够产出充足的粮草,制造足量的弹药武器,并能够就近供应数万大军。

辽东就没有这些有利条件,即便是特战营有些军屯,但大部粮弹物资还是需要从辽南运来。

皮岛固然可以作为最安全的基地,却没有耕种生产的条件。甚至,连樵采都不能够保证。

这也是郭大靖要撤走步兵协的将士,把有限的资源都留给特战营。即便如此,也需要朝鲜方面提供一些帮助。

“林兄、崔兄的鼎力相助,郭某铭记于心,感激不尽。”郭大靖举杯相敬,诚挚地说道:“日会若有用得到郭某之处,郭某义不容辞。”

林庆业举杯一饮而尽,笑着说道:“郭帅言重了。建虏既是大明的敌人,又何尝不是朝鲜的死敌?并肩对敌乃是应有之义,不必说什么感谢。”

崔孝一点头赞同,说道:“说起来,我等还是沾了郭帅的光,得了东江镇的利,能练出一支精兵,日后抵御外侮、保家卫国。”

话不用说得太透,众人也都听得清楚明白。

林庆业、崔孝一等人,包括沉器远等朝鲜的亲明派,都是感念大明在倭国入侵,朝鲜几近亡国时,全力援救的再造之恩。

对于那段屈辱,众人也铭刻于心,强军卫国自然是他们的理想。而通过郭大靖,以及与建虏的作战,理想正在逐步实现。

沉器远可能谋划得更长远一些,既要交好东江镇,通过东江镇接触大明朝廷。还要练出一支强军,为他废昏立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试想,能与建虏抗衡的军队,不用多,只要一两万,就足以在政变中占据绝对的优势。

说到底,形势比人强。

如果没有遵化大捷,朝鲜王室的态度不会变化得如此明显。沉器远等亲明派也不会这么势大,林庆业和崔孝一也不敢这么大胆地与东江军展开合作。

此次袭攻建州的大胜,无疑又给他们增强了信心,并认为朝廷会更加默许,甚至是纵容他们的行动。

郭大靖对于商谈也是满意的,一支三千朝鲜义兵成建制地助战,由金重国、安克诚、张希范等人率领。

这些军官可都是在东江军中久经锻炼,具有很丰富的实战经验。

另有两千朝鲜义兵是打散安置在特战营中,他们也都是在东江军进行过轮训,可以作为精锐使用的。

而在辽南的东江军中,朝鲜义兵的轮训也一直没有中断。只不过从现在开始,人数会减少,大约每年一千人左右。

简单地说,朝鲜义兵的训练基地,以后主要就是在就近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