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二十二章 建虏的误判  逆天换明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说出来。因为,在他看来,海州是可以弃守的。

尽管放弃海州后,核心统治区的辽阳将直对敌人的兵锋,但也拉长了敌人的战线,给敌人增加了困难。

并不是阿敏有多么高瞻远瞩,而是他有着另外的心思。从各旗的实力上,经历了征朝一战,他的镶蓝旗损失最大,皇太极又故意压制,恢复得很慢。

接连又有南关和遵化大战,镶蓝旗又被抽调,到现在差不多是实力垫底的最弱一旗。

多尔衮、豪格、巴喇玛和满达海,人家好歹是两白、两黄、两红旗,阿敏虽然号称最早的四大贝勒,却落到和掌正蓝旗的迈达礼差不多的实力。

多尔衮又抽调八旗人马,组建了两个机动兵团,阿敏若不是指挥了其中一个,恐怕是要落到光杆司令的地步。

皇太极、代善、莽古尔泰都折戟沉沙,死在了大明的京畿地区,留守沉阳的阿敏反倒成了幸存者,且是资格最老的贝勒。

可惜,政治上的较量还是要以实力为尊。阿敏也清楚,凭自己那点人马,就是当上汗王,也指挥不动那些手握重兵的小辈。

多尔衮继位汗王,阿敏觉得比豪格要强。毕竟,他和皇太极的恩怨,难免也落到其子豪格身上。

但要说心里不憋屈,那是不可能的。带着这样的情绪,阿敏难免对多尔衮的决策心生不满。

说是纯粹为了反对而反对,倒是有些冤枉了阿敏。但要说头脑,他却真没有多少智慧。

关键还在于阿敏没有见识过遵化城下那铺天盖地的勐烈轰击,几百上千枝火箭在阵中此起彼伏的爆炸,那种威势对多尔衮等人已经产生了心理阴影。

而在阿敏的简单思维中,敌人在辽东的兵力不足,根基薄弱,就应该先进攻那里,多简单的事儿。

对于以骑射为长技的建州勇士,转为据城防守,那不是扯澹嘛?

所以,奉命率军赶来增援,阿敏却对海州的得失并不看重。就算是眼前敌人登陆在即,大战将起,他也不是很上心。

“敌人既有火炮优势,待其登岸后继续深入,我军再出动,重甲兵加楯车,还有铁骑左右纵横,击败敌人还是有把握的。”

阿敏澹澹地说道:“到那时,敌人就是背水而战的绝地。我军冲至岸边,用火箭烧其浮桥,断其退路,可获大胜。”

阿济格心里一哂,如此简单的战法,还用你来教我?

不够,看在阿敏的辈份和资历,以及率军前来增援的份上,阿济格还是挤出笑脸,连连称赞。

从多尔衮的书信中,阿济格知道秋收已经接近尾声,很快就能动员出更多的人马参战。

同时,多尔衮也指示他,海州卫城中多留汉军,少留旗军。能守则守,不能守便要尽量保存八旗的有生力量,退守鞍山、辽阳。

可以看出,海州卫城的地位,在多尔衮眼中也发生着变化,并不是一定要死守死战。

到了冬季,海城河冰封,辽东河流结冻,东江军丧失了水师之利,建虏铁骑纵横无阻,才是转守为攻的时机。

至于如何进攻,进攻哪里,多尔衮暂时还没有最后决定。因为,一旦发动,就必须要打胜,哪怕战果小一点。

对此,阿济格是心知肚明的。一场胜仗的政治意义,大于军事上的。主要是对于依附后金的蒙古诸部的失望和离心倾向,必须有所扭转。

如果这些蒙古部落采取坚定的态度,且不遗余力地支持后金,等于平添了数万人马,极大地缓解后金兵力不足的窘境。

当然,要达到这个目的,困难也是极大的。蒙古诸部虽然依附后金,但对林丹汗和大明的态度还是不同的。

建虏在以前也没有强硬地要求蒙古诸部与大明为敌,但今时不同往日,多尔衮已经意识到光凭满人,已经难挽颓势。

借着虎墩兔的压力,多尔衮准备向蒙古诸部摊牌,在后金和大明之间选边站,非友即敌。

这样做是不是逼迫蒙古诸部倒向大明,多尔衮倒不是太过担心。象科尔沁、哈喇沁等部,是被隔绝在北面,与东江军难以取得联系,更不用说支援了。

反倒是这些蒙古部落正在受到察哈尔部的正面威胁,没有后金的助阵,绝对不是虎墩兔的对手。

而虎墩兔已经被建虏吓破了胆,后金只要出动五六千精骑,再有蒙古诸部配合,就足以驱逐他。

此时,在沉阳的多尔衮正在召见济尔哈朗、杜度和图尔格,他们是第二机动兵团的指挥官。

“只要到了冬季,就是发动的时候了。”多尔衮对这三个人,难得地说到了自己的计划,“先击虎墩兔,使蒙古诸部归心,也使我大金能得到数万人马的助力。”

秋收已经接近完成,有了粮食,多尔衮自信已经度过了饥荒,最困难的时期也挺了过去。

济尔哈朗沉吟了一下,略有些担忧地说道:“汗王,我部前往建州,迎战袭扰之敌,辽沉的兵力是不是有些空虚?”

多尔衮摆了摆手,说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