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七十八章 商讨计议  逆天换明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队,由巡抚王元雅主持。本帅对于建虏绕道入关的示警,朝廷全然不当回事。”

蓟州、密云、永平三协兵力总数为十万七千人,岁费合计一百零八万两。

虽然明末各边镇都存在着空兵虚饷的问题,但在没有后续安置办法的情况下,崇祯下旨在各边镇裁汰冗兵,势必引起混乱。

顺天巡抚王应豸按照崇祯的旨意执行裁汰,节约岁费57万两。但却于八月间引发蓟州兵变,崇祯毫不留情地将其下狱,换上王元雅继续执行裁汰。

忠心任事的下狱查办,奉旨办公的崇祯不去保,可见其人品之卑劣,性情之凉薄。

只不过,崇祯为了省钱而裁汰冗兵,不仅引发了蓟州的动荡,还为建虏绕道入关后的抄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历史上,蓟密永守军望风而降,使得建虏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攻克了遵化、三屯营、石门驿等城,扫平了蓟州防线以北的明军据点。

总是在不合适的时间,做出合适或不合适的举动。反正,结果只有更糟,这也是崇祯的一个特点。

如果刨除他的身份的话,要说崇祯是后金的奸细,那绝对能找到太多的证明。

正是崇祯自以为聪明的奇葩操作,给大明军民带来了愈发深重的灾难,把本就积弊丛丛的大明加速地推向灭亡的深渊。

对于毛文龙说出的这个新消息,郭大靖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就那些缺粮少饷、满腹怨懑的官兵,就是保留下来,又能给建虏造成多大的威胁呢?

郭大靖对于明军的战力,基本上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除了与建虏或蒙古人打过仗的边镇驻军,内地明军都是战五渣的水平。十个打一个,也不是建虏的对手。

而在野战中,边镇明军也不是建虏的对手,占据数倍的兵力优势,也不行。比如辽镇,还有满桂的大同军等等。

同样,东江军在野战中也没有胜算,但却比边军的战力要高出一截。

通过这样的比较,郭大靖愈发认为绕道入关的建虏不是很多。按照目前建虏的总兵力,郭大靖觉得最多是一半,也就是三万左右。

“毛帅,您以为建虏若绕道入关,会出动多少人马?”郭大靖借着话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末将觉得不过超过三万。”

毛文龙捋须微笑,说道:“你的判断与本帅的相差不多,本帅以为,建虏顶多出动两万,再加上投靠过来的蒙古诸部,合计也就三万左右。”

伸手点了点装花生的盘子,毛文龙仔细地分析道:“偌大的地盘需要防守,特别是我东江军占领金州之后,建虏更要在辽沈驻扎重兵。即便是进行收缩,没有几万人马,防不住如此宽广的地域……”

就算建虏留下数万主力,可分摊到广大的统治区,依然是显得单薄。

而东江军只要保留守住金州的兵力,其他人马就可以抽调出来,对建虏统治区展开进攻。

也就是说,东江军可以在局部地区形成兵力优势,对驻防的建虏个个击破。

“未必要直捣建虏腹心,如果我军真的具备攻城的实力,且伤亡不是很大。”毛文龙看着郭大靖,微笑着说道:“明年打镇江,就是一次检验的机会。”

郭大靖心存感激,举起酒杯,敬了毛文龙一杯,颇为自信地说道:“大帅放心,末将已经谋划妥当,明年攻打镇江,定获大胜。”

毛文龙笑着饮下杯中酒,说道:“虽然是两套方案,但本帅思来想去,如果条件允许,还是‘勤王’行动对东江镇的发展更加有利。”

停顿了一下,他补充道:“既能截击建虏,又使其无法靠劫掠获得人口财富和物资,可谓是一举两得。”

郭大靖对此表示赞同,说道:“大帅说得极是。末将正在全力准备,明年年中就能见分晓。”

毛文龙伸出手指,又强调道:“此次南关保卫战,也是一次检验。你明白吧?”

“末将明白。”郭大靖用力点头。

建虏绕道入关应该在三万左右,东江军能够出动的人马数量,可能还要少于建虏。

都是有顾虑的,建虏不敢倾巢出动,东江军也有基地要守。

而在兵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东江军能不能抵挡住急于回师的建虏,并取得满意的战损比,就是毛文龙要考虑的事情。

如果跨海“勤王”的胜算不大,或者说是一场惨胜,那行动的意义何在?

很快就要展开的南关保卫战,就是试金石,检验东江军在防守状态下,能够抗衡多少建虏,伤亡比是多少。

年初的旅顺堡保卫战可以作为参考,但并不准确。

长途奔袭的东江军没有时间修筑那么牢固的棱堡,最多是依托现在的内地城镇,或是在野外构筑简易工事。

郭大靖对此心知肚明,两套方案有利有弊,毛文龙并未作出最后的决定。何况,还要看明年具体的情况,才好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哪怕是建虏不绕道入关,准备也不会白做无用功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