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七十四章 严阵以待  逆天换明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到敌人,只听高处军官的导引指挥。

对于敌人来说,也看不到对方的火炮,摸不清虚实,更增添了心理上的震慑力。

重型迫击炮加上厚木底座,才一百多斤,象个短粗的小缸,配上专门打造的小车,机动性很强。

郭大靖沿着为炮车修筑的道路巡视,看着忙碌的炮兵,连连点头,甚为满意。

“老金,你已经是火炮专家了。”郭大靖看了一眼陪在身边的金重国,笑着说道:“红夷大炮和迫击炮都很精通,完全可以教授别人,当个教官啦!”

金重国嘿嘿一笑,说道:“学成归国的那些人也都不错,有他们教授炮兵,某不回去也是一样。”

停顿了一下,他又正色道:“宝剑锋从磨砺出,光练不战,终是会被磨去锋锐。某宁愿在东江军与建虏厮杀作战,也不愿回去无所事事。”

“你留下来杀建虏,某求之不得。”郭大靖说道:“从援朝时开始,咱们就并肩作战过。待到灭掉建虏,某希望还能和大家开怀畅饮,共庆胜利。”

金重国哈哈一笑,显得颇有信心,说道:“有郭将军在,灭虏平辽定能成功,某对此坚信不疑。”

郭大靖用力拍了下金重国的胳臂,不用多余的话,战友的感情就是这么简单。

金重国说得很有道理,而所谓的磨砺,就是实战经验,是很难通过训练来弥补的。

朝鲜的林庆业和崔孝一想必也明白,不断地把人送进东江军,不仅是接受训练,还要至少打过一仗后,才可能被召回。

林庆业手下的一万多兵,不可能都经过这样的实战锻炼,但能够保证军官的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南关防线,就有两个朝鲜义士组成的小部队,每队三百人左右,分别是林庆业和崔孝一派来的。

在与建虏的战争中,朝鲜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多大的作用,郭大靖也不能准确判定。

但多个朋友多条路,但朝鲜方面还是为东江镇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尽管这只是亲明官员私下的行动。

而派来的这些朝鲜人都是林庆业和崔孝一信任的,不会走漏消息,招致建虏对朝鲜王室的施压。

而郭大靖把他们安排在南关防线,也是考虑到安全和保密。如果作为防守的一方,还能被俘虏,那该有多倒霉,多愚蠢。

有时候胆大的出奇,有时候又谨慎小心得过分,郭大靖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些分裂?

如果算上后世的思维,以及现在的举止,说是分裂也不过分。

郭大靖停下脚步,看着地上的炮弹,琢磨着能不能改造成触炸引信。

要是简单的,象燧发枪的那种机关,倒是能造出来,但效果不一定好,制造起来也费时耗力,成本甚高。

而且,触炸有触炸的好处,延时也不是一无是处。

冒着丝丝青烟的炮弹落地滚动,谁看了不得忙着躲避?对于建虏的心理震慑,打乱他们的进攻队形,更加有利。

金重国会错了意,上前指点着一撂中间带孔的圆木板,说道:“这个小东西的作用很大,有了它,射程比原来又有提高。”

炮弹的制造基本上是手工,因为公差的关系,为了保证能装进炮膛,通常会做得小一些。

这和火枪是一个道理,铅弹不能卡住枪膛。小的话还能用,大的话,你就得用锤子往里砸了。

正因为如此,气密性就差了,发射药包的力量得不到充分发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与炮口口径比较楔合的圆形薄木板便被发明出来,就是这么简单。

薄木板加工之后运到前线,炮兵们又会挨个去试,不合适的进行一下小修整。

不光是迫击炮进行了加强气密性的改进,红夷大炮的炮弹也包裹上了渗透油脂的麻布,提高了射程和准确度。

为了在行进时也能保持火枪处于待发状态,火枪兵也另外配了油脂绸布,包裹子弹,使其能塞进枪膛不掉出来。

从这些考虑到的细微之处,就能看出东江军的训练达到了什么程度。没有长时间的经验总结,发现不了这些小问题。

但再小的问题到了战场上,都可能对敌我的战斗造成影响。

一块马蹄铁影响了一场战争的胜败,以及国家的存亡,郭大靖可是知道这个故事。

对于金重国的解说,郭大靖笑着点头,并没说出这就是出于自己的建议。他还上前拿起块木板,塞进炮口试了试。

木板中间的圆孔既方便拿取,又是利用发射药的喷射点燃延时引线的关键。

“射速能达到十数息一发。”郭大靖用力点头,不掩赞赏,说道:“真的是很快了,与火枪相差不多。”

古代一息相当于两三秒,十数息也就是半分钟上下。前膛火炮能达到这个速度,已经是非常惊人了。

当然,高射速与迫击炮的轻便,炮身短粗有关系。

装入发射药包、薄木板、炮弹,用尖锥在火门处扎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