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稻草人村。
怀清研究所的人员正坐在海滩上探讨,当年为了掩饰挖掘黄金的动静,南易曾经在那里投资建立了一个度假酒店。
从心控小组、金融小组、情报小组等多个小组抽调人员,并对外招聘和从其他机构挖掘人才组成的怀清研究所,主要负责研究全球女性的消费心理,工作性质比较特殊,平时罕少与外部人士接触,因此很少需要坐班,经常会在外面一边度假,一边展开头脑风暴。
北村纯子,早稻田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博士高材生,之前在野村综合研究所工作,一直从事零售业方面的研究工作。
“各位。”北村纯子扶了扶眼镜,“我认为想要寻找华囯未来零售业会有什么样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日本整个宏观社会和业态变迁背后演变的规律,然后再从具体的企业着手,去看日本零售业态出现一些结构性变革的时间点,将之映射到当下的华囯。
我之所以这么说,第一,日本面积小、民族单一,消费社会变化步幅相对整齐,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样本,很容易就可以把脉络梳理清楚。
第二,华囯和日本在文化上有共通性,在社会层面上,华囯的一线大城市和二线中型城市与日本的关东、关西都市圈,在人口密度、城镇化发展脉络上非常接近。
整体而言,我估计二十年后,华囯的人口结构会非常接近于当下的日本。
第三,日本的消费零售业师承于美国,七十年代初把美国的便利店业态移植过来,到现在已经隐隐有成为世界第一的趋势,华囯做为后发展国家,消费零售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如果说研究美国可以看到‘机遇’,那研究日本可以看到‘现实’。
第四,在一个发达经济体里出现过的商业模式,拿到一个新兴经济体里去运用时,就如同穿越到几十年前,可以按照已有的逻辑重来一遍,我认为消费零售业也是如此。
我把日本从战后经济崛起的1954年到当下的1991年,划分为两个消费时代。
第一消费时代就是从1954年到1971年,总体来说,这一时期,日本吸收了前三波科技革命成果,社会和企业设备投资空前活跃,消费者全民奔小康。人口从0.9亿上升到1亿,人均gdp从400美元上升到4000美元,城镇化发展水平急剧上升,东京的地价也疯狂上涨。
1975年左右,整个日本社会有将近90%的人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这就是日本的一亿总中流现象。整个社会大量生产、大量消费,需求同质化导致消费同质化,消费同质化之后就是生活方式的同质化。
这个时期的代表性消费品就是电视、冰箱、洗衣机,代表性零售业态是百货和gms[连锁、超市、折扣店],主要满足新中产标准式包装、一站式购物的消费心理。
我再说第二消费时代,1971年到1991年。
在1980年之前,由于两次石油危机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整个日本经济异常低迷。
与此同时,日本在第一消费时代经历了一个粗犷扩张时期后,很多企业意识到对于资源贵乏的日本来说,低成本、低消耗与高效率的运营是至关重要的,于是开始转向精细运营,比如柔性制造、工程管理,一些极具性价比的业态慢慢兴起。
1980年之后……”
北村纯子略作停顿后,心情略低落的说道:“目前来看,这一时期是日本的经济泡沫时期,这一时期发生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事情,也可以把它们当成一种标志。
比如,奢侈品狂欢、眼看着就要产生的房地产泡沫,如今银座周边的地价可以买下美国整个德州,还有这个时期的日本已经出现了出生率降低、人口老龄化的端倪。
在第一消费时代,同质化消费的现象非常严重,消费者热衷于购买能改善生活水平的昂贵产品,映照到华囯,那里的消费者也热衷于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甚至,华囯人结婚的四大件也从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缝纫机变成彩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
但到了第二消费时代,出现了一些阶层分化,消费主题是从量变到质变,整个日本的大市场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用户画像——
市场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用户画像:
一,注重标签的差异化,于是潮牌文化从美国传播过来;
二,注重个人喜好而不是别人的目光,消费不是单纯的消费,而是为了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消费;
[这种消费方式就是‘创费’,用人话说,凡是为了装逼而产生的消费就叫创费]
三,开始关注高性价比,堂吉诃德刚成立三年时间,销售额年年爆炸式增长,就是因为它的突出特点——深夜营业、压缩陈列、大量pop卖点广告、低价产品;
四、注重精神与文化消费,文化和产业开始互相渗透,众多的文化研究所一个个诞生;
同时零售业也随着变化,大型综合超市依然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