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五十三章、乘风破浪会有时  重生1977年从知青开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如科研、娱乐产业等服务业进步巨大,在世界范围内确立领先优势,是美国服务业出口全球的前提。

生产上的全球化,则是指美国企业逐渐将制造环节外移至海外发展中地区。

经历了70年代物价和工资的快速上涨后,美国的人力成本已经过于高昂,不再适合劳动密集型企业生存,所以,很多企业开始在海外建厂,或将生产环节外包给海外公司。

美国本土企业则更多的负责研发、营销等高附加值服务性环节,而纯粹的加工、制造企业数量大为减少。

在全球化的道路上,美国企业扬长避短,发挥了服务技术优势,规避了人力成本劣势,最终保持了盈利高增长,全球化因此成为美国经济动能由制造业向服务业切换的必经之路。

对全球化会发生在八十年代,情策委很早有做过预测,后来又做过分析,这种现象有技术上的必然性,也有政治上的偶然性。

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八十年代初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革命,极大的减少了跨国企业全球管理的成本,通过先进的个人电脑和远程通讯技术,跨国企业总部可以及时的了解世界各地分公司的经营销售情况,并即时作出决策指挥。

因此信息技术进步是跨国企业形成的重要条件。

从产业分工的角度,八十年代开始美国服务行业的比较优势上升,因此全球化也几乎出现在同一时期,全球化符合美国企业扬长避短、将制造环节与服务环节地域脱钩的大趋势。

政治上的偶然性,则体现在八十年代世界政治风向突变,东西方冷战快速消融,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对外开放,数十亿人加入全球贸易体系,给了全球化更有分量的定义。

整个八十年代,美国经济虽然在服务业的强劲增长下度过了数年繁荣,但是由于高端服务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过少,美国的失业率始终没有回落到5%这一自然失业率之下,失业问题成为里根的心头之患。

他这个老中医开出的药方就是进一步支持服务业,进一步去监管化,特别是金融行业松绑,去掉监管之后,有望成为美国经济又一支柱,最终能够帮助解决失业问题。

美国金融行业的系统性监管最早可以追朔到罗斯福新政,其中大部分政策是罗斯福总统和他的执政团队,在大萧条血的教训中总结出来。

半个世纪之后,里根认为这些监管政策过于老旧,已经严重制约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快速成长,因此开始着手金融自由化改革。

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沃尔克并不认同里根的去监管化观点,他反对里根的政策,认为金融监管政策对于防范金融风险来说十分有必要。

里根没有听进去沃尔克的话,反而在1987年将这个美国经济的功臣从美联储扫地出门,换上了支持金融自由化的艾伦·格林斯潘,为自己的施政扫清了障碍。

这一时期美国的金融自由化前后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利率自由化、地域自由化和业务自由化。

早在70年代滞胀时期,受通胀率大幅波动的影响,市场利率也经常随之波动,无法和政策利率相匹配,因此行业内有了利率自由化的呼声。

改革前后经历了16年,到1986年3月,随着所有存款利率不再设限,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全面实现。

利率自由化改革紧锣密鼓的实行同时,美国各州也在放松商业银行地域经营的限制,1982年,马萨诸塞州通过了新英格兰地区跨州经营的互惠性法律,拉开了各州立法解除银行业限制的序幕。

到目前为止,全美只有寥寥几个州没有对外地银行开放。

实际上,维尔银行已经在为进入其他几个农业大州做准备,美国的农牧场主日子是否好过,还是要看华尔街的眼色,只要华尔街资本在牛肉期货上震荡几下,不少养牛的牧场就要面临破产,自己的牧场要被银行收走的危险。

神农南粮也是一样,如果没有南氏的资金在背后支撑,把神农南粮独立出去,让它自生自灭的话,它现在应该已经倒闭了。

南氏一直在金融和粮食大宗交易之间左右挪移,东边亏,西边来补,套利保值和期货操控一直配合着贯穿始终。

要说起来,神农南粮体系里,王母果业的盈利率一直是最可观的,也是最省心的,水果不涉及国家粮食安全,受到的监管和桎梏自然就少,操控市场就相对容易。

在小范围内推动价格上涨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一艘运水果的船迟几天靠岸就可以让水果涨好几块上去。

特别是王母果业是全产业链布局,水果一时卖不上价,根本不用急着低价往外抛售,完全可以生产低端果酱、果汁,果渣也可以用来制作饲料,就算五六年不往外销售一颗果子,王母果业也能支撑下去。

新鲜水果和二次加工之间可以随时调剂,拥有很大的主动权,根本不怕别人操控市场,也不怕市场崩塌,只要还有人吃水果,王母果业照样活得滋润。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