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八十六章、长银和农协  重生1977年从知青开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改革受到了长银内部“国内派”的反对,但“国际派”们仍为改革做出努力。

大野木被任命负责投资银行组,平尾被派往纽约,开拓长银的国际资本市场,后来他督导购买了羙国一家从事企业兼并的公司皮耶斯的一部分股份,又收购了一家主要的债券交易商格林威治资本管理公司。

然而1985年起,随着日本不动产和股票泡沫的不断累积,长银改革派的努力化为泡影,泡沫经济带来唾手可得的利润,使长银沉溺于泡沫经济的游戏中,特别是不动产成为长银的新宠。

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的升值使得出口大幅下滑,日本经济出现衰退。

为了缓解经济下滑和通缩压力,日本开始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在1986年1987年间的连续降息后,央行贴现率从1986年初的5降至1987年2月的25,这是二战后的最低水平。

一系列的金融缓和措施,使得日本货币供应量增速大幅上升。

在升值预期、低利率和宽裕的流动性之下,大量热钱涌入股市和房地产。

日本企业对金融资产的投资由1985年前的79万亿円增至当下的超过20万亿円,扩大了接近三倍,资金运用于土地投资的比率也上升了2倍以上。

1985年之后的三年多时间里,和房地产无关的企业所拥有的土地资产增加了6以上,大量的资金涌入不动产和股市,使得这两个市场出现空前的繁荣。

繁荣之下,日本的商业银行自然也加入了这场狂欢,由于激烈的竞争环境,商业银行开始追逐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通过向商业贷款公司贷款的方式迂回向泡沫产业融资。

据大藏省统计,日本的商业银行向商业贷款公司的融资在全部融资总额中所占比例约20,商业贷款公司向不动产的融资在其融资总额中所占比例达40。

从1985年到现在,长银的资产由184万亿円增长至20万亿円以上,相当一部分的资产估值来自于不动产贷款的大幅提升。

如今长银的市值逼近200亿美元大关,已经进入世界银行估值排名的前十,标普和穆迪对长银都给出的评级。

不动产的疯狂使长银原本向投资银行转型的改革变得不那么急迫,相比投资银行受到的限制和利润的微薄,不动产贷款更加有利可图。

因此,新的领导者对马里奥水上此前制定的战略计划进行了调整,宣布银行应该以投资银行作为长期目标,但短期内仍然应该侧重于作为核心业务的企业借贷同时要求充分利用不动产方面的新机会,注重发展向中小型企业放贷。

在长银的不动产贷款中,eie的贷款就是典型代表。

资料的内容到这里戛然而止,毕竟就算晚上通宵达旦也只是过了一天时间,想收集到太多的资料是不可能的,何况还有些数据需要计算。

从已有的资料,南易已经可以看出不少问题:一,不动产方面的贷款,为什么是eie为代表的这些企业能拿到,评判筛选的标准是什么?

企业财务状况和长期发展潜能评估,还是只出于“私人关系远近”?

二,不动产方面的直接投资,到底是单纯的投资行为,还是在为某些利益团体充当接盘侠的角色?

日本房地产的泡沫很大,这有很多人都能看得出来,包括已经深陷局中的不少不动产企业,他们同样能看明白房价和地价迟早要跌下来,而且这个迟早估计已经不远了。

只不过不动产有一个特性“高杠杆”,一家不动产企业能够快速膨胀,根本离不开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的资金扶持。

1块钱膨胀到1000块的背后,离不开不动产价格的飙升,离不开对银行的高负债。

恶俗一点来理解,银行是用“未来购房者”的钱借给不动产企业推高房价,最后让“未来购房者”来买单,“未来购房者”不但要耗尽存在银行的储蓄,还要倒欠银行一大笔。

这么一圈绕下来,房价的压力还是到了银行那边,杠杆是银行给的,房贷还是银行放的,如果不动产企业和房主都开始摆烂,银行就得坐蜡,就得连锁性倒闭。

向老天爷许愿房价不要掉下来的中坚力量和最虔诚者银行,不同性质的银行又绑架不同的利益团体陪着它们一起许愿,这股念力会越积越大,最终把所有人都捆绑到房价上。

日本的不动产战车时速已经达到300公里小时以上,想紧急刹车,九成的概率会翻车,这个紧急制动刹谁敢轻易拉?

车上的乘客有超能力、有眼光的都已经准备逃或者已经在出逃,进军海外,全世界买买买,完全可以视为一种风险分散的策略。

加价购买国外的资产,有的的确是钱多作祟,穷人乍富的土豪作风,有的则未必。

推高国外资产的估值,完全可以和日本国内的负债来个对冲,把高估值的国外资产抵押给银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