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主要为蔬菜市场;二层销售鱼肉类副食品及罐头包装食品,还有农副产品;三层为各种小吃点心店。
最多时,各式摊位竟达1500多,俨然是个菜场大超市。
有人写了首顺口溜赞道:“造成西式大楼房,聚作洋场作卖场。蔬果菜腥分位置,双梯上下万人忙。”
这里不仅有国人的摊位,还有日本、苏修等国的商贩。
大嗓门、穿着木屐卖海鲜的东洋婆分外引人注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三角地菜场始终是沪海占地面积最大,经营品种最全,服务设施到位的室内菜市场,三角地也成为沪海著名地名和菜市场的代名词。
解放以后,三角地菜场旧貌换新颜,依然是沪海最大的室内菜场,排在沪海四大菜场之首[其后的三家:长寿支路菜场、巨鹿路菜场和陝西北路菜场]。
三角地一天销售的蔬菜副食品总量达到40来吨,1979年9月22日的《喉舌报》上曾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沪海虹口区三角地菜场。
这个菜场的营业时间是早晨四时半到深夜十二时,分早市、中市、夜市,早市最热闹。早晨五时,街道还静悄悄的,菜场里已经熙熙攘攘。
三角地菜场一共三层,五十年代,菜场二楼所经营的花木、竹器等业务,都归口到了有关行业,人员也随之转移,二楼就作为菜场办公室。
三楼的点心业,解放前就已歇业,被改成了菜场员工宿舍,并还开了一家招待所,安置进去一家小学校。
南易看了一下手表,现在是下午三点左右,可菜场买菜的人还是很多,有些是全职的家庭主妇,也有早班下班顺便过来买点菜的工人,有些看着应该是采购员,附近的国营食堂或者工厂食堂的。
南易还看见穿着军装的士兵在那里一筐筐的往解放大卡里装菜,这应该是部队上来采购的。
只是部队上这个点来采购比较少见,他们一般都会大清早过来。
粗略的观察以后,南易就从一个个摊位看过去,国营有国营的好处,特别对南易而言,每种菜边上都有一个标价牌,这就省得他问价。
这时候,反季节蔬菜并不多,菜市场里能看到的,除了肉类,大多都是应季菜,什么卷心菜、菠菜、萝卜、莴笋、花菜、荠菜、草头、生菜、青蒜、芋头、冬笋之类的。
还有现在只在华东一代种植的沪海青,是一种小白菜,不过在大多数时候都会被称为青菜,三十年后,要是混的一般的人,应该经常能吃到,沙县的盖浇饭配的青菜就是沪海青。
南易居然还看到了落汤青,这个菜口感有点涩,是包咸汤圆的不二之选,因为发源于黄初平的故乡,因而也被叫成大仙菜。
黄初平就是香塂很推崇的那个黄大仙,黄大仙宫里供奉的就是他。
一边用心观察着菜场里的菜色,一边还记下几种菜的价格,顺便还把他想买的给买了。
而宫雪自从踏进菜场开始,南易就有意的和她拉开距离,谁让她一进来就被人给认出来,一个个都过去和她打招呼。
她把人给吸引走,这也让南易能更悠闲的逛菜市场。
等南易把整个菜场逛完,也初步得出一个结论,沪海这里的菜篮子里根本不缺菜,他想打菜篮子的主意,还是得北上去京城。
京城和天垏那里的菜篮子就比较紧张了,一入秋,青色的就很难见到,解决两地的菜篮子问题,政策上肯定会受到扶持。
“明年,让葛翠竹派几个人过去探探路,先试试好不好做。要是困难没有想象中的大,就该去把陈风鼓动起来和自己一起种菜。
为市民解决买菜难的问题,打造菜篮子工程,这可是功在千秋,给陈家脸上贴金啊。
企业家么,就得符合时代的需求,就得做人民有需要的生意,而不是用什么金融炒作思维玩什么货源归边、操控市场,连一棵小小的白菜都要榨出八两油出来。”
南易脑子里寻思着,又想到蚂蚱和六指也快要结束训练了,明年,非洲的大豆计划也该执行起来了。
还得找气象专家问一问,他记得后面的几年,有一年的冬天特别冷。
天气冷,越冬的小麦可能会歉收,得提前准备起来,从小麦期货上榨半斤油出来,也可以过上好几个肥年。
神农南粮集团现在是只见出钱,不见进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