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二的青海湖西岸的湖畔,人们朝北方堆起敖包扎下汗帐,绯红缎子铺出半里,四面八方都是向这里汇集的蒙古人。
元帅府麾下的蒙古贵族们召开了忽里台。
准噶尔巴图尔珲台吉、和硕特多尔济台吉、杜尔伯特达来台吉、土尔扈特墨尔根济农、辉特部苏木尔台吉、察哈尔粆图台吉、外喀尔喀阿海岱青将军、永谢布谢二虎将军同执佩刀。
娜木钟娘娘率诸部贵族的夫人们牵来白马杀了祭天,折断箭矢,众人歃血,悬带于颈,摘兜鍪于腕,以手椎膺,对日九拜,酒奠而祷向天盟誓,成立敦塔兀鲁思,尊刘承宗为共主,称尊敦塔兀鲁思岱青契丹汗。
其实就是中国善战汉王。
选择名号时,珲台吉带着人们挑了个好几个词,最后就选出来俩,一个是契丹,一个是朵脱剌都合扎的,前者是汉人,后者是中土。
还有些没意义诸如彻辰是聪慧、呼图克图是长寿之类的名词,根本过不了阿海岱青和谢二虎那关,就被打回来了。
谢二虎最清楚了,大元帅讲究实际,想来看不上这种多余的名号,毕竟粆图台吉报他哥名号时候,他也在场,元帅府众将笑得前俯后仰还记忆犹新呢。
当然蒙古言语里跟汉人对应的不止契丹一个词,这个词最早来源于金国治下的汉人百姓,所以叫契丹。
还有一个是称呼宋朝治下的汉人百姓,叫复数叫囊加、单数叫囊加歹,蛮子的意思,在北元的书里,但凡提到大明,要么是契丹呆迷儿,要么就是囊加歹呆迷儿,从来没有直称呆迷儿的。
谁敢提这个词啊。
阿海岱青原本提议叫汉汗,但大伙儿都觉得有问题。
巴图尔珲台吉是觉得蒙语里没有汉这个词,他们在这称什么都没关系,但天山那边就算是教汉话,一代人也不好解决,人们难以理解这个是啥意思,称了跟没称一样。
谢二虎则是觉得还是别给大帅脸上抹黑了,毕竟大明是怎么叫林丹汗的,他也知道,他们今天敢叫刘承宗汉汗,明天朝廷百官就敢说西贼北虏合流,其首称憨憨。
也就岱青契丹,他们都能理解,巴图尔珲台吉又觉得这个字少,不利害,好不容易找着个早年间大明的公文,上面自称敦塔兀鲁斯,中央之国的意思,就给刘承宗安上了。
反正大元帅说了,他早晚要去中原。
刘承宗祭拜了天地,众台吉率部众跪拜行礼山呼万岁,待大礼形成,众多台吉身边精通文墨之人即将众人誓言及敦塔兀鲁斯从天山到漠北、从冰海到雪山的疆域、雄兵二十万的消息誊抄数十份,盖上印玺。
自有来自各部的探马携水粮跨骏马,奔赴西域、天山、漠北、漠南、乌斯藏,昭告天下,一个跨地数千里得诸部拥戴的中央之国已经成立,让他们抓紧称臣纳贡。
说实话刘承宗这个雄兵二十万,可比林丹汗控弦四十万的含金量高多了,他根本不认为自己在吹牛,这甚至都不是号称,他真的能调动二十万军队。
只是他的地盘稀碎,中间除了高山就是沙漠,要么就是盛夏不到十度的无人区,财力不允许调动那么多部队而已。
卫拉特诸部能拉出十万人,活动范围也就天山附近,出了天山他们自己都养不起
康宁府的曹耀手里有一万,长河西的土司木雅有三千,但这军队也是只能在康宁来回跑
乌斯藏那边摆言领了一万多人进去,后来拉尊又稀稀拉拉领了他跟古如台吉的几千人进去,这帮人也跑不出来,不过也没听说兵败。
真正能动的只有西宁府,如今算上割准噶尔和和硕特的两个营,刘承宗嫡系的野战、牧屯就已经有十五个营。
再加上刘承祖、刘国能、陈钦岱手里都有点驻军,还有河湟几个非敌非友似降似叛的土司手里那仨瓜俩枣,算下来六万出头不到七万。
其实在这之前刘承宗都没想过不算天山自己有十万军队,因为在天灾来临粮食减产的背景下,他其实没把很多人当作军人看待,就别说远的,单单河湟十五营,他就只认里边七个营是兵。
但这份主要发给草原诸部首领的法令,总不能说自己手握万里之土,只有三万军队,那太容易让人小看了。
这种事情不在于他的标准,而要看对方看待士兵的标准,刘狮子觉得按照草原上的标准,说元帅府有二十万军队属于是谦虚。
信送出去,只是为了让草原上被金国入侵击溃冲散的诸部知道,除了归顺金国,西边还有一个能接纳他们、保护他们的地方。
刘承宗倒没真指望自己送出一封信,就能让漠北三汗俯首称臣。
说句难听话,除了准噶尔、和硕特这种跑过来被一巴掌放翻,又被许出好处归附的,漠北诸部不会拥戴一个从未征服他们的王,金国也不会因为一纸书信就投了,只有被打散的漠南诸部才有被争取的可能。
实际上他同意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