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承平、国富民强,老朱就开始折腾起来文官了。
登基之初老朱就和儒家杠上了,曾经一度将孟子抬出了孔庙。就是因为老朱对孔子的一些观点并不认可,这也使得天下的读书人哭闹、哀嚎,那时候算得上士林一片嘈杂。
而现在好了,刘三吾等修《孟子节文》成书。主要就是删去与尊君有碍之语,这也说明了史书或者一些所谓的经典,少不了是一些后人的理解、删改。
老朱现在改了一些,但是这绝对不会是历史上的第一人。而曲解先贤的一些概念,更是常见。
在士林,老朱的名声算得上是彻底毁了。而朱雄英也好不到哪去,大概也就是因为老朱的‘皓月当空’,朱雄英的米粒之光所以才会显得无关紧要,大家也不会多在意。
“皇爷爷,今个那些人说你改了圣贤书,昨个说孙儿不恤百姓、不兴德政。”朱雄英惬意的喝着酒,开着玩笑,“我不愧是皇爷爷的孙儿,史书上少不得要说咱爷孙两个是暴君。”
老朱也笑了起来,开玩笑道,“也就是你瞎折腾,历朝历代的囚徒,多半也是关在狱里,要不就杀了。可是你倒好,整天想着修路、修城,尽是折腾囚徒。”
朱雄英就不高兴了,纠正道,“皇爷爷,历朝历代也多有刑徒服役,孙儿只是改了个名字。”
这是事实,历朝历代也有一些让囚犯服苦役的。就算是所谓的现代文明,也有这样让犯人从事强制工作的例子,只不过有些直接叫‘劳改’,有些不这么称呼而已。
在封建社会讲人权,朱雄英觉得那才是不折不扣的笑话。他这样的实用主义者,可不在乎虚名。更何况那些记录史书的人,多半也是有着自己的立场和想法,朱雄英可不会为了一个所谓的好名声去迎合那些人。
老朱也不是特别在乎名声的人,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者。虚名什么的都不重要,只要江山稳固,在老朱看来比什么都强,那些文人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反正死后也管不上。
“皇爷爷,这些时日孙儿在准备着会考的事情,发现些不好的迹象。”朱雄英也认真起来,对老朱说道,“北地本来就文风不盛,北地的学子在文章、见识上,也确实不如南方士子。”
老朱点头,这个事情他知道,“说到底就是北边在异族治下太久,又是辽人、金人,又是蒙元的,哪有什么心思读书。就算读书,也不是读的圣贤书。”
“蒙元那些异族人倒也算了,都是蛮夷。”朱雄英开口,说道,“但是如今可不一般,我大明一统天下。我们可不是南方人的皇家,也是北方人的皇家。大明的进士,不能只是南人。要不然的话,少不得也是宋时党争。”
地域出身在这个年代无比重要,是先天的政治资本、人脉资本,也会先天的去抱团。
老朱也认真起来,只是颇为为难,“英儿,这文人读书之事,咱不精通,你也不拿手。这北地的士子读书不成,总不能是咱不看卷子就给他个进士吧!”
这就没办法了,朱雄英觉得只能拿出后世的一些策略了,教育资源不同啊。
哪怕每年都有一些学生、家长在吐槽,可是实际情况就是每个省份、直辖市,确确实实存在一些教育资源的不同,大学的招生也是有着一些倾斜。要不然的话,高考移民怎么就那么热门呢,主要还是资源不同的原因。
其实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其中往往又分层次,已经让科举成为一个层次、等级、条规、名目繁多苛严的庞大体系。能给参加会试的,都是各省各地的佼佼者。
但是朱雄英觉得这还不够,因为现在的大明还真的需要政策倾斜一点。
这样对南方的士子是不公平,可是朱雄英作为皇太孙,他需要的是为整个大明考虑,而不只是照顾南方士子的感受。这样的一些不公平,也是没办法避免的,只能是相对公平的同时,也需要做出一些倾斜和取舍。
“开个南北榜吧。”朱雄英想了想,开口说道,“反正北平也会迁都,北方士子去北平应试。南方的士子就在应天府应试,这也让那些士子少些舟车劳顿,现如今出个门也不容易。”
老朱沉默片刻,说道,“这样一来,南方士子会有怨怼。”
“那也没办法,总好过北方士子不满的强。”朱雄英叹了口气,颇为无奈的说道,“我大明刚刚收复北地,现在还在收复民心。这北地的学子,算是他们赚了。”
说到底就是朱雄英现在需要稳定北方的民心,北方的士子自然也是无比关键的一环。南方的士子委屈一点,现在也只能委屈一些了,谁让朱雄英是一个大一统王朝的接班人呢。
老朱想起来了什么,说道,“这样一来,朝堂上估摸着要乱成一团。现在朝堂上也多是南人,湖广之地、江浙之地,文风旺盛。”
“吵吧,孙儿还想着异地为官呢。”朱雄英笑着开口,不算拍马屁,“皇爷爷雄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