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一百四十四节赶路  蝉动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军野战行军、巡逻队形。

中日开战前,德国人在民国组建了多个军事顾问团,军统的行动训练自然多参考德国国防军的条令。

跟特务相比,游击队的队形更加松散。

队员们都是小队活动,两三人组成一队,每队隔了20米远,步枪在前,仅有的一挺捷克式在后。

这种行军方式跟任何国家都不同,是对方跟日本人长期作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首先,游击队战士的枪法、战斗力跟日本人比不了,在大多数情况下,想要打败敌人只能用人数压制。

一个人打不过你,那就三个,枪法差,那就几条枪一齐开火。

再者,20米的距离既方便相互联系、喊话,又不怕炮弹爆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这都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教训,影视剧里那种一窝蜂冲锋,除了给鬼子送人头,没有任何作用。

两种不同的探路方式,也说明了两种不同的作战思想。

军统行动队重视单兵作战,游击队重视团体配合,两者没有高低之分,纯粹是作战任务和兵员素质不同。

行至中午,队伍远离了河边的坪坦地带,进入了高原丘陵沟壑区,西北标志性的沟谷随处可见。

这种地形很适合埋伏,偷袭,归有光和国字脸汉子不约而同的绷紧了神经。

“拉开距离,抢占制高点。”

归有光轻声下令,特务们的距离从几米远变成了十多米,行军路线也从道路变成了沿着山脊线搜索前进。

游击队的队形同样有了变化,他们避开了沟底这种容易被伏击的位置,选择由半山腰向前移动。

每两支小队负责一座高地,一左一右齐头并进,一旦遭到山顶的袭击,可以迅速调转方向,对来袭的敌人进行两面夹攻。

虽然是第一次合作,互相看着也不顺眼,但特务和游击队员的配合异常默契。

归有光瞥了瞥国字脸汉子,国字脸汉子也瞥了瞥归有光,两人同时哼了一声转过头,心里却对对方的表现感到满意。

慢慢的,太阳升到正当口。

熬了一整夜的众人都有些疲倦,尤其是南洋慰问团的成员,走路都在打瞌睡,全靠邬春阳带人在旁搀扶才没掉队,移动速度却不可避免的降了下来。

昨夜睡了一觉的徐恩增倒是精神头十足,只是这家伙许是吃坏了肚子,不时停下找个树丛蹲下施肥,印证了那句老话——懒驴上磨屎尿多。

按地图和坐标物显示,队伍目前只走了不到20公里的直线距离,还要再走上整整一天才能抵达延长县城。

到了那里,慰问团便能通过当地的地下党组织,与边区驻地和山城联络上。

一上午走了20公里,听着不多,但在这种地形行军,远比泙原困难,有时两个山崖看着相邻几十米米,若想过去,要绕行几公里乃至更远。

左重看了看步伐沉重的陈先生,跟崔宏用交换了一下意见,高声宣布停下休息,晚上再出发。

再这样走下去,不用敌人开枪,慰问团就要倒下一大半。

没办法,这些南洋商人什么时候吃过这种罪,能支撑到现在已经不容易了。

况且夜晚行军,对于熟悉地形的游击队来说更加有利,万一遇到了袭击,夜色也可以掩护他们撤退转移。

当即,特务和游击队员们放哨的放哨,做饭的做饭,休息的休息。

疲惫不已的陈先生等人直接坐在地上,没用几分钟便沉沉睡去,这一睡就睡到了晚上。

“出发。”

随着一声命令,恢复了体力的众人清除完宿营痕迹,精神抖擞地继续前进,速度比白天快了许多。

明亮的月光下,两支队伍翻山越岭朝着目标快速移动,两小时后,当探路小队爬过一个小山坡时,遇到了一个突发状况。

“警戒!”

归有光靠在大树后,歪头望着山下的八路哨所皱了皱眉头,小声对手下叮嘱道。

按说遇到了友军,应该高兴才是,但归有光觉得事有蹊跷。

这处位置既不是交通要害,又不是主要公路,八路为什么要在此设立哨所,而且看上去人数还不少。

想到埋伏汽车车队的那帮袭击者,穿的也是西北军装,他不得不怀疑这是敌人的陷阱。

“发生什么事了?”

后方的左重闻讯走了过来,隐蔽好后开口问了一声,接着在归有光的示意下拿出望远镜,小心地观察起哨所。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沙袋组成的机枪阵地,前后还有大概两个班步兵的兵力,一部分在巡逻,一部分在简易掩体里休息,看上去很正常。

问题是这些八路个个扛着三八大盖,胸口的子弹袋装得鼓鼓囊囊,机枪阵地上那挺捷克式旁,还放着捷克原装的铁皮制弹匣箱。

“哼,什么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