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零六节遛鱼  蝉动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蝉动

防盗,等不到三点更了,头疼了两天了,大家理解一下,稍等四十分钟或者早上再看。

正文和这篇字数一样,不会多扣大家的钱啊。

我总觉得出生在乡村的人,比城里孩子对童年的回忆更为丰厚一些。

左重,戴春峰、归有光、邬春阳、宋明浩如浪起伏为背景,它让我们对人生万千滋味的体验,在童年时代就早早地浸透了,这样的体验,或许为我们一生的背景,打上了一层底色。

比如我对童年夏天的记忆,而今在城市中,还有一只萤火虫扑闪出的微弱之光,带我去追寻,去沉沉地想念。

太阳的确有些大,眯眼望天,明晃晃的比地里的向日葵还要大。不过风从山冈田野吹来,捎带着大地上草本植物的气息,让少年的一颗心清凉了起来。再仰头望天,天上厚厚白云,如慢吞吞散步的骆驼。

少年走向井边,那是村里的一口老井,捧起清凌凌的井水喝下,顿时润湿了五脏六腑。少年是喝着村庄里的井水长大的,村庄的井水,给了少年一双清澈的眼睛。村庄起伏的山梁大地,高大的乔木,坚硬的岩石,在地下源源不断汇聚着水,奔突着水,水布满在土地纵横交错的血管里。一口井被掘出,清冽冽的水,好比婴儿的眼睛突然睁开,整个乡村都生动而明亮起来。

村子里,汉子在树下嗒吧嗒抽旱烟,过路的老人捂着胸口咳嗽,暮归的老牛被牵着走在回家的路上,谁家母亲长长的声音在晚风中飘荡:“三伢子,回来吃饭”这是我童年的夏天黄昏,版画一样铭刻在记忆里的镜头。

黄葛树下,黄昏还没到,就有村里人在树下摆好了桌凳,妇人们在准备着晚上的饭菜了。村子里炊烟袅袅,炊烟气息里,我能准确判断出,王大婶家在做南瓜饭,张二麻子家在炒胡豆,洪老三家在咕嘟咕嘟炖腊肉,而我家在做土豆丝面条

张二麻子最先把炒胡豆端到了黄葛树下桌上,他开始招呼村里几个男人一同喝酒。那时民风淳朴,村里几十户人家,一家端上一道菜,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在一个桌子上夹菜,欢声笑语,孩子们在树下躲猫猫,嬉戏追逐,大人们在稻花香里、蛙鸣声中说着桑麻事。

最让我欢喜的是,村里说书人侯大爷,黄葛树下,每晚给我们说一段古书。往往到最精彩处,他戛然而止,说:“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我和我在月光下的影子一同回家,想着侯大爷的故事,让我在梦里也回到了古代故事里的场景。记得8岁那年的夜里,我梦见自己和孙悟空比赛翻跟斗,醒来,自己却翻到了床沿下。

树叶在晚风中哗啦啦响,感觉树干里有流水在流动,清凉的风吹到了院子里,木门咿呀一声就开了。一到黄昏,母亲往往端上一盆水,往地上泼开去,如泼在微微发烫的铁锅里,咝咝咝腾起热气弥散,晚上,夜风如水凉,我们一家人,在院子内搁好的宽大簸箕上睡觉,月光浮动,有昆虫的鸣叫声此起彼伏。有个夜晚,我被夜风吹醒,一个人追逐着萤火虫到了山梁上,萤火虫飞远了。月光下,我却看到了山梁上沙地里,像一个一个地雷埋伏在叶子间的西瓜。西瓜早成熟了,我索性用石头砸开一个西瓜,大口大口吃了起来,好甜啊,那是我至今吃到的最香甜的西瓜。这时,山梁边渠堰里传来哗哗哗的水声,原来,是大队从水库里抽水抗旱。

我蹑手蹑脚往回走,一声咳嗽声吓了我一跳,定睛一看,一个人扛着锄头在月光下走过来,原来,是大队管水员赵大发,他正沿路巡视着抽水呢。他看见了我,嘀咕了一句:“娃娃,这么夜深了,还不回家睡觉去。”

我回到了院子,发现簸箕里的瘦小母亲已不见了。原来,夜风太凉,母亲抱着被子回屋睡去了。在窗外,我听见了母亲轻微的鼾声。我望着夜空,湖水一样的蓝,一轮明月当空照。我在想,明天一大早,母亲又要上坡,收玉米。我睡不着不要紧,让母亲好好睡就可以了。

我这样想的时候,村子里的狗汪汪汪叫了几声,夜风吹来,我打了一个寒噤,像是秋天要来的讯息。果然,早晨起来,眉毛上沾了一层露水。

夏过后,就是秋了,俨如而今在城里已人到中年的我。中年男人生着一双世俗而浑浊的眼睛,依然还在眺望童年夏天里那些不朽的影像底片,在时光之水的浸泡中,再次清晰地显影。

久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惦念绵绵不绝,那些围绕着亲情的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饭一食总会在不经意间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今年春节,我跟先生回到他的家乡,喝过了家乡的米酒,吃过了家乡的豆腐笋干馅儿汤圆,祭过了祖,串过了亲戚,在一个晴和的午后,先生兴致勃勃地带我和女儿去田野里。

南方的乡村,在冬季仍是满目春景。我们一路行来,远山如黛,绿水绕宅,大红、粉红的山茶花点缀着宅院,青竹翠柏环绕着村庄,行行茶树碧绿齐整。走在田埂上,女儿仔细地辨认着田间的各种果蔬草木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