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水师大都督周法尚已然抵达东来郡,选择在黄县和牟平县之间的之果山海湾建立军港;据他上奏说,此地远离先帝时期文登军港,虽然条件更好、风浪更小、离辽东诸国更近,但各种设施都要重新兴建。周法尚决定坐镇之果山,全程督促军港的设计修建、船只的打造。”
停顿了一下,杨广又说道:“北方水师与大隋发展大计息息相关,是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光靠周都督一人之力,无法使北方水师在短期内建立起来。未免耽搁宝贵时间,朕决定委任一名副都督,全力辅助周都督做好此事。诸卿认为哪名将军是最佳的人选、哪名将军最合适当副都督?”
朝会进行到这里,文武百官本以为散朝了,而一些受到私钱桉、倒卖官粮桉牵连的官员,更是早已心急如焚、心不在焉了,不料杨广忽然又议起了北方水师副都督之职,顿时众人都是打起精神。
班列里的裴矩、萧玚闻言,心头尽皆一跳,忍不住将火热目光投向前方的杨集。
北方水师副都督之职,杨广其实在昨天上午就在议事堂提出来了。裴矩和萧玚就是因为率先获得这个“情报”,从而达成两派合作的协议。但是除了他们两人之外,高颎、苏威、长孙炽、李子权等人也知此事,事后肯定也会默默的准备着。裴矩和萧玚心知杨广一旦拿到朝堂之上商议,各方势力定然展开剧烈的角逐。
在裴矩不便出面推荐自家族人的情况下,萧玚为首的南方士族系很难争得过人多势众、名将辈出的关陇贵族,所以他们让萧璟和裴宣机拜会杨集,希望杨集使一把劲,将裴仁基成功推上水师副都督之位。
而杨集和杨广也已商议妥当,他们一致决定以水师为饵,引爆各大政治势力的纷争、争斗,而各方势力在朝堂上斗得越凶,大隋江山越稳固。所以杨集知道各方势力无论怎么争,裴仁基最后都是北方水师副都督。
杨集心中有数,情知自己不用出声,杨广最后也会在几大势力争执不下之时,主动让他出来终结争执、定下裴仁基。到了那个时候再出声的话,裴、萧欠下的人情远比他主动推荐更大。
这份人情,实际上也是杨广故意给杨集创造的,若不然,他直接就定下了裴仁基,何须装模作样的商议?
当然了,杨广本人也不是没有收获——由于裴仁基是臣子“决定”出来的北方水师副都督,而不是他直接任命,所以他将因此获得善于纳谏的美名。
此时的杨广见到杨集已经准备妥当,进入了最佳的战斗状态,心领神会的逡巡着下方一众朝臣,问兼管兵部的尚书右仆射高颎问道:“高卿,兵部可有圈定人选?议事堂是否关注此事?”
高颎走出班列,向杨广躬身一礼,奏道:“启禀圣人!兵部昨天下午已将名单上报议事堂。臣与诸位相国根据诸将以往所立功勋战绩、近年表现、忠诚品德等方面,细细的核察了名单上的诸将,经过一番筛选,已然选定几名最为适合的将军,以供圣人御览和任命。”
说着,高颎双手高高地举起了手中的奏疏。
“好!”杨广点了点头,向身边的杨安吩咐道:“速速取来。”
“喏!”身侧的杨安闻言,立刻快步走下台阶,从高颎手中接过奏疏,返身交给了杨广。
——————
隋以前御史台隶属于宫禁,带有几分皇帝“家奴”的色彩,大小官员受皇帝直接领导或临时差谴,十分酷似直接听命于皇帝的锦衣卫。这也表明“锦衣卫”一直就有,只不过名字不同、叫法不同而已,所以,不太了解这些的书友,别再建议创立“锦衣卫”了。
到了大业初期,杨广“罢御史入直禁中之制”,从而使御史台蜕变成独立的专职监察机构,御史台官员也从皇帝用来监察百官的‘家奴’,正式变成国家监察官。
至于杨广增设的司隶台和谒者台、两台刺史、监察区,主要负责监察地方官吏、州郡刺史或太守,使地方官员不敢像以前那样为所欲为。
在当时,或许不能执行到位、也无法向全国推广,但是“三台”的创立和完善、“试行”,却令监察制度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进入一个分工明确、互相配合、更趋完善的历史阶段。不但标志我国监察制度、监察体系从定型走向成熟,同时也为监察制度的完善,打下了稳定的根基、指明了精准的改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