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瑜发现这次的书画辩伪任务,至少还需要完成三幅作品的判定,就看向了另外两张等待鉴定的画。
那是两张水墨的古画,看风格很像八大山人的作品。
徐老师走过来对他说道:“老吴他们已经鉴定过八大山人的作品,轮到咱们了。还是按刚才的那样,如果有问题可以问我。”
他戴上口罩,开始近距离观察一张尺幅较大的立轴。
沈瑜习惯性的用地图测试。结果,这两幅八大山人的话,都是假的,也就是说这次被拿来鉴定的四幅作品,全部是伪作。
有了这个前提,他没着急去看细节,而是站在距离鉴定桌半米的位置,观察一张八大山人的立轴。
之前负责鉴定的老师已经量过了尺寸:105×39cm。画心描绘着苍松与一对梅花鹿,其表现手法很像八大山人的笔墨。落款:八大山人写。钤印:在芙山房、遥属,何园。
由于这幅画没有经过买卖,游戏没有给出详细的信息,他只能用现有的知识判断。
徐老师看到了一些问题,发觉沈瑜没有近距离观察,正想招呼他仔细看,一回头,却看到,沈瑜正向一张纸上快速记录着什么,隐约看到了题识,用印几个字。他略作思索就没多说什么。
沈瑜记录了立轴上落款和用印的错误,以及笔墨上的问题。又去看另一张八大山人的小幅作品。画上描绘着一块湖石,石后伸出一支竹枝,竹枝上栖息着一只灵雀。
作品尺幅不大,造型颇有趣味,模仿的是八大山人晚年的画风。
沈瑜把这幅假画的问题记录下来,就算是看过了所有要鉴定的绘画,手头无事,觉得有些意兴阑珊。完成任务固然是现在的目标,但如果能看到名家的传世佳作,更一件欣喜的事儿。可惜,这次鉴定中,看过作品都是假画,由此可知,艺术市场中这类仿品的数量之多。他对以后想要收藏一些书画的想法打了个问号。现在市场上,真的能买到那些名家的佳作吗?
徐老师看他许久没有反应,也没有催促,自顾自的写着鉴定意见
等他把两幅画鉴定完毕,先与同组们的鉴定师商议了一会儿,然后对沈瑜问道:“你好像没什么反应,不喜欢这两幅画?”
沈瑜说:“没能看到真迹,觉得有些扫兴,”
徐老师说:“太正常了。假画的数量是真迹的几倍,甚至更多。鉴定意见已经上交,现在可以畅所欲言。你觉得这两幅画的仿制水平如何?
沈瑜说:“仿的非常好。小幅作品的纸墨等材料没问题。立轴的纸张经过了做旧,虽然痕迹不明显,但能够看出去不自然的地方。我不知道这种做旧办法是如何做成的?但是,纸面带着些许少量的霉斑,多半经过了反复的揭表后,做出来的旧气。
这张画苍松与梅花鹿的造型肆意夸张变化,造假者想表现出八大山人绘画的狂放不羁,只是一位变化,缺少凝重。
小幅的作品更具迷惑性。作假的人只写名款,不署年款,只是,用印有错误。笔墨也达不到八大山人的凝重、冷峻的特点。”
此时,几个鉴定师都完成了工作,开始各自聚堆聊天,等着工作组的通知。
徐老师对沈瑜说:“你判断的很准确。你鉴定书画,喜欢从绘画者的角度方面去判断,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画家创作和作假者做假画的心态不同。制作出来的画,无论采用多么好的技巧,模仿终究是模仿,其笔墨衔接不可能一点痕迹都不露。我想,你以后可以在这方面多研究。”
沈瑜问道:“徐老师,今天您只听我说,你要指点迷津,怎么鉴定八大山人的画?”
徐老师说:“你的眼力不错,但是咱们用的办法不同,我说的办法,只是我的经验,你要有自己的判断。
你是学绘画的,我想问问你。绘画史上通常把八大山人一生的创作轨迹分成几个阶段,你能说说吗?”
沈瑜说道:“明朝灭亡的1644年以前到顺治十六年(1659年)。这个时期八大山人曾是明皇室王孙,直到清顺治中期,不可能有八大的作品流传下来。
第二时期,从康熙元年1662年至康熙十年1671年,这是八大皈依佛门后安于修禅的时期。其时,八大绘画以徐渭、陈淳为师,创作了一些精品,绘画的内容以蔬果、竹石、灵芝、石榴、芭蕉等为主,没有人们熟悉的动物(如鹿、鹤),鱼石、禽鸟类的内容。”
徐老师见他说道这里略做停顿,就补充道:“这个时期,山水画没有出现,如果发现此阶段以动物,鱼、鸟为题材的作品或山水作品,要格外留神。”
沈瑜谢过徐老师的指点,继续说道:“从康熙十一年(1672年)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此10年是八大山人思想起伏颠荡的阶段,同时也是八大画风从继承到创新的阶段,此阶段绘画内容转入写实,鱼鸟、动物、古梅等进入题材范围,形象从细致转向夸张。
接下来,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