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还有两三千字】
登基仪式是在太和殿举行,也就是俗称的金銮殿。
整体场景肃穆有余,但却远远称不上盛大热烈,毕竟这是在守孝期间继位,弄的太过铺张反而不美——所以在本朝,新皇登基后举行的第一场盛大仪式,往往是在次年改元时。
当然了,再怎么说也是新皇登基,该有的排场还是有的,自天不亮,在京六品以上的文职、三品以上武官勋贵,便齐聚在太和殿外的广场上。
因为来的人比大朝会还要多出不少,尤其是一些平常不需要参与朝会的勋贵、外戚,此时也都一股脑出现在了队伍前列。
所以等到天亮,登基大典即将举行的时候,有资格进入殿内的,基本就是二品以上文臣、一品武臣,以及四位世袭罔替的王爵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例外。
譬如说牛太后的弟弟、吴贵妃的父亲,再有就是位列九卿的通政使和大理寺卿了。
虽然成了守门员,但只要是进到了门内,都算是进到了重臣序列当中,与门外那乌压压近千官员分处两篇天地。
正满脸热切看向殿内的贾雨村,便是最好的明证。
随着御阶左右的巨大长号呜呜吹响,原本还有些嘈杂的太和殿内外立刻安静下来,文武百官无论品级尽皆跪伏在地,只余下几面旗帜在风中咧咧作响。
就见刚刚关闭不久的太和门重新洞开,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顶硕大的黄罗伞盖,伞盖之下,牛太后牵着太子的手,庄严肃穆昂向前。
皇后和吴贵妃依次紧随其后,再后面却不是任何一位嫔妃,更不是宫女宦官,而是近来一直陪伴在太子身边的贾探春。
探春此时也是一脸的肃穆,但两只黑白分明的眸子却在眼眶里滴熘熘乱转,每每从人群中辨认出一个熟悉的身影,她眼中的神采就会明亮一些。
而越是接近殿内,熟悉的面孔也就越多。
那是理国公府柳芳,因在大理寺做了少卿,一贯鼻孔朝天蔑视别家勋贵。
这个是与自家相善的神武将军冯唐,不远处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贾雨村,还有那边儿……不管是桀骜的、亲近的、反复无常的,此时全都匍匐在队伍脚下!
就这般不断辨认着,当她随着队伍一步步来到王座前,亲手将小皇帝扶到龙椅上,山呼万岁之声立刻冲霄而起。
而在这一刻,贾探春星眸也是前所未有的闪亮。
那是对权利的向往与贪婪!
虽然这山呼海啸的声音,不是冲着自己发出来的,但哪又怎么样?
老爷即便将宫中两后一妃纳入囊中,也不可能随便出入禁中,而了解其中内情的自己,理所当然的会成为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
到那时,自己肯定也会成为让大多数官员仰望的存在!
这样的畅想让探春血脉偾张心潮澎湃,以至于都没怎么注意那些繁琐的礼仪。
等到稍稍冷静下来的时候,恰巧听到皇后主动提议东西两宫并立,这件事情由她主动提起,自然不会有人傻到跳出来反对。
于是探春忙从内侍手里接过一把椅子,分毫不差的放在了与皇后并立对称的西侧。
虽然事后还需要另行册封,但从吴贵妃在椅子上落座的这一刻起,她就已经可以改称吴太后,或者西太后了。
吴太后的欢喜之情明显还要胜过探春,再加上她一向城府不深,落座后几乎就要手舞足蹈起来,直惹得太皇太后频频侧目。
小皇帝坐在四边不靠的龙椅上,也忍不住看了过来,然后又偷偷看了看端庄肃穆的李太后【皇后姓李】,小大人似的暗暗摇头。
吴太后可不管这个,她还是贵妃的时候就敢跟牛太后顶牛,现如今做了太后,更是无所畏惧。
至于皇帝……
那可是从她肠子里爬出来的!
整场登基大典,约莫进行了一个半时辰,算上朝臣们集结的时间,更是超过了两个半时辰,不过这还没算完,等到下午,在奉天殿那边儿面对隆源帝的棺椁灵位,还要再进行一番祭告哭诉才算是大功告成。
焦顺虽然是太和殿守门员,但按规矩却是倒数第二个出来的——排在他后面的,就只有一个大理寺卿。
等他二人步出殿外,侯在门外的官员也开始如倒卷珠帘一般,按照品阶高低次序离场。
步下阶梯后,焦顺刚与人寒暄了两句,贾雨村就从后面赶了上来。
焦顺见他眼巴巴盯着自己,不由奇道:“雨村兄有何见教?”
“唉~”
贾雨村叹息一声,提议道:“此处不是说话的所在,去老弟的值房一叙如何?”
焦顺见他面带愁苦之色,心下便隐隐有了揣测。
等到了值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