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四零章 打脸  从大学教师开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这是为什么?

中途需要加水加煤嘛,这是不可避免的必要步骤。

遇到这样的站点,那就可以出来活动活动。

他们到达泉城的时间点又是下午,一路上没有发生任何可以记载的故事,除了路过安徽的时候买了些狗肉。

其实,沈光林应该早来泉城的,这里更适合他,因为他“好吃”。

喜好美食不是恶习,来了泉城一趟,不吃点正宗鲁菜是对不起这趟行程的。

下午这半天的行程还是挺紧张的,沈光林带着窦伟先是去看了黄河,然后又去吃了九转大肠,天黑了这才去齐鲁大学附近找招待所。

现在的齐鲁大学还是一所正规的好学校,还没有伴读这项福利。

这算不算千里奔袭。

学校放假了,校园里人不多,这个年代的趵突泉也没那么好看,大明湖倒是可以转一转,游走的容嬷嬷还是挺多的。

窦伟的同学姓孔,孔繁东,是孔子的74代孙,往下数就是“详”,“令”,“德”。

当然,老孔并不是孔家的嫡系子孙,虽然他也是曲阜人。

在一个姓氏中,辈分越低,往往他的祖上越尊贵,是长子长孙的可能性也最大。

只是不知道,现在如果去曲阜玩,是不是有会背论语免门票的福利。

老孔阅读了沈光林的演讲稿,觉得很有意思,但是很难,想实现这些条件需要克服的东西有很多。

能有多少,无非是缺少一件仪器而已,而怎么知道,沈光又不知道。

沈光林跟老孔聊了一下,发现他的水平确实不错,既然能够在齐鲁大学教书,那水平肯定不错,总得会点挖掘技术吧。

“去京城?我能干什么,别开玩笑了,我孩子才两岁。”

面对沈光林和窦伟的邀请,孔老师很犹豫。

“去京城大学做专职的研究员,正规编制,可以评职称的。”

老孔动摇了。

无论在哪个年代,去京城都是一个不可破解的命题,但凡有机会,但凡有人接到邀请,很少有人不愿意去的。

真的要是不愿意去,那总有不能去的理由。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