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达二十三是在听到上竹大佐报告敌情时才发现大事不妙的。
给安达二十三打电话的是第226联队的参谋,此时的上竹大佐正在忙着指挥战斗,根本就抽不出身来打电话。
上竹这第226联队的问题,在于他绝大多数的兵力都布设在城外……城外两个通道,每个通道布设了一个大队,还有一千多人的兵力的确布设在城内,但那些大多是联队炮中队、步兵炮中队,还有运输中队等等,尤其这些炮的炮口还是对准城外的通道,于是八路军坦克一冲进城门,上竹就发现自己手里几乎无兵可用。
总不可能把炮兵中队调上来与坦克作战吧,联队炮装备的可都是些山炮、九二步兵炮,用他们对付坦克那就跟找死差不多。
于是上竹就忙得焦头烂额的,他把自己的警卫队也调到城头作战,甚至就连他自己也拿着手枪站在城头。
上竹希望能够利用城墙居高临下的优势稍稍拖延八路军的前进速度好等援军赶到,毕竟此时城墙上面对的是八路军的后背,八路军只能把他们清除然后才能继续前进。
但事实证明上竹大佐想多了。
八路军的进攻是分两面的,也就是城墙正面和背面同时进攻。
王学新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坦克从城门涌入,跟随步兵跟在坦克后前进,只要一过城门就会把自己的后背亮在位于城墙上的鬼子枪口下。
虽说城墙上的鬼子不多,但鬼子只要架起几挺机枪或是从城墙上往城门口投掷手榴弹打掷弹筒,都能让战士们遭受不小的伤亡。
另一方面,就是城门较小而且还需要空间给坦克先过,要是一窝蜂的都从城门进入,很可能会在城门处堵成一团无法动弹。
因此,侦察连的任何就是从正面进攻。
当坦克部队突破城门接二连三的冲进城内时,侦察连就在和尚的带领下在城墙脚下“甩锄头”。
所谓的“甩锄头”,指的就是甩工兵锹。
侦察连装备有可以爬城墙的多功能工兵锹,因为工兵锹用战士们的土话说就是锄头,因此就把抛出工兵锹钩住城头的战术称作“甩锄头”。
侦察连的战士平时没少做这样的训练,这甚至还成了侦察连战士空闲时的娱乐之一……没事干的时候就玩甩锄头,钩树枝、钩房顶、钩城墙,就看谁钩得又准又快,输的就出香烟。
因为玩得多了,会儿战士们那一把把“锄头”甩了上去,几乎个个都钩中城头。
城头的鬼子原本就不多,只有两个小队一百多人,再加上又是在黑暗中而且注意力又被八路军突入城中的坦克所吸引,尽没有多少人发现沿着城墙往上爬的侦察连战士。
其实就算发现也没用。
因为坦克攻进城内后,跟随步兵马上就沿着城内的阶梯往城头上攻,鬼子顾得了这边就顾不了那边。
接着,和尚等人一爬上城墙就宣告战斗进入尾声了,他们端着冲锋机关枪朝鬼子后背一扫,鬼子就惨叫着倒了一地。
和尚还是喜欢用盒子炮。
他喜欢有喜欢的道理,因为和尚只需要一支手抓着绳索配合着脚上的动作就能往上爬,另一支手就能拿着盒子炮对准城头。
和尚是这么说的:“咱们是吊在城墙上啥掩蔽都没有,要是鬼子发现了咱们的位置探出身来打枪怎么办?冲锋机关枪得两支手操作,俺盒子炮在手,冒一个就打一个,冒两个就打一双!”
和尚这本领在战场上还真派上了用场,这一回他就一口气打掉了三个冒出头来的鬼子……和尚不只顾着自己的上方,旁边有鬼子冒头一样逃不过他的眼睛。
爬上城头后,和尚就更是有如虎入羊群了,两手各拿一支盒子炮左右开弓,一阵“叭叭”脆响转眼就打倒了五六个。
上竹大佐一看形势不妙,赶忙带着残兵退守城楼防守。
上竹大佐在组织防御的时候,参谋不等大佐命令就向指挥部求援……其实从一开始,参谋就应该向指挥部报告情况并请求支援了。
但是,鬼子与八路军作战有一种优越感,应该说是对华夏军队存在优越感,他们认为华夏战斗力远不如帝国军队,帝国军队战胜是应该的,战败就是不可饶恕的耻辱。
这直接造成了帝国军队与八路军作战都存在这样的压力:如果打了败仗,就会成为全军的笑柄。
因此,上竹大佐以及他的参谋,在遭到八路军偷袭时,第一时间想的不是向安达二十三报告。
因为如果马上报告,就意味着耻辱成了既成事实。
如果不报告,凭借着自身的力量挡住八路军的进攻,那么这事就相当于没发生,于是也就不存在耻辱。
因此战场上鬼子的军队还存在这样的情况,打了败仗后一直不上报,直到集蓄力量再次将阵地夺回来时,才向上级报告。
这已经成了鬼子的潜规则,或者也可以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