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18章 ‘土鳖’气球  从八百开始崛起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别看日军重炮旅团的150、240大口径榴弹炮一炮下去就是直径达数米的一个大坑,杀伤半径更是达到令人咂舌的50米。

几乎意味着一颗炮弹下去,两个篮球场面积大小的区域都在其摧毁杀伤范围。

但那,也不意味着面积达到两点几平方公里的松江城就没有安全地方。

日军一个重炮旅团总计有30门150mm榴弹炮、20门240mm榴弹炮、10门305mm榴弹炮,一轮饱和式攻击,也就是投掷60发炮弹,哪怕一发炮弹可杀伤范围达5000平方米,能被炮火和气浪笼罩的区域也绝不会超过总面积达两百余万平方米的松江城区域的八分之一。

这不是说日军的重炮旅团不够牛逼,而是,相对来说,原本就不算小的松江城靠着足够的纵深还留有活路。

若是换成十几年后在五圣山的米国牛仔,集合数百门大炮和数以十计架次的飞机狂轰乱炸,那松江城才是真的连城带人成了粉糜。

就比如这个看到日军‘大气球’的机关炮工事里的67军机关炮射手,虽然周围不断炸响的隆隆炮声已经让耳朵里塞着棉花的他丧失了听力,但眼神还是不错的。

透过浓浓硝烟,他看到了飞在半空中有着大脑袋还拖着长尾巴的那个怪东西。

做为防空营的机关炮射手,这玩意儿在华北战场上莫松子没少见过,日本人往往拿这来观察对手的阵地并引导火炮炮击。

华北平原本就平坦,日本人靠着这玩意儿往往对对手的阵地一览无遗,只是因为隔的太远,最远的甚至能达十公里,中国军队就算有这种对空作战射程达到2500米的厄利孔机关炮,也没法对这种远在射程之外的大气球有威胁。

反正莫松子在前线都对着这玩意儿打过两个弹板,结果是鸟用没有。唯一对大气球有威胁的,只能是飞机。

可华北的天空,那曾有过中国的战机?做做梦还行。

但现在,大气球竟然到了他用肉眼都能看清的地方,这是不是叫自己找死?

“起来,起来,都特良的起来,有活儿干了。快,快!”莫松子看着缩在墙角抱着脑袋的属下们,一脚一个都踹起来。

喊,只是下意识的行为,他自己的两只耳朵除了嗡嗡作响,其他什么声音也听不到。

士兵们脸上的恐惧未消,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军士班长的催促下干活儿,有的拿布擦去机关炮上的灰尘,有的去搬弹板,有的则凑到专门的火炮瞄准镜上看向莫松子所指的天空,趁着硝烟被风吹散变淡的那一刻找到还在天空飘荡的大气球,不断向已经坐上射击位的莫松子报告方位。

莫松子则利用摇把不断调整炮口,以炮管上的准星锁定直线距离在1500米外垂直高度百米的大气球。

那恰好是工事内机关炮射角的极限。

设计机关炮工事的唐刀也没想过拿机关炮防空,主要是拿来平射打步兵的,莫松子只是本能的将射击孔扩大了些,没想到还真用上了。

一个被日军重炮轰炸不断颤抖的城市,一个危如累卵随时可能被轰上天的机关炮工事,一群被恐惧支配却依旧抖抖索索操控机关炮的中国军人,拿着一门布满灰尘的机关炮,瞄准了天空上的土鳖气球。

不过,日军这种观察用飞艇或者说载人气球可真不是什么土鳖,为了这个在未来看来极其土鳖的玩意儿,日本从十九世纪中叶就开始投入巨资进行研究。

日本将气球作为军事用途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治时期的内战,西南战争时期政府军被西乡隆盛部围困在熊本城,与外界中断联系,最后靠城内的工部大学研制的一个气球将情报传回京都。

此后,日本海军开始了气球研发,并于1877年4月中旬研发成功。但是在试飞过程中发现,气球仍然不太稳定,安全性没有保障。而后,不服气的日军陆军也单独研发出了一个气球,但试验结果你懂的,陆军土鳖也没有比海军马陆强多少,还是不求行。

又过了十几年,习惯性搞拿来主义的日本决定,个板板的老子不投钱搞研发了,老子买。

花巨资从法兰西引进了一整套气球设备,但日本这个倒霉孩子没这命,在运回国途径印度洋时,由于高温高湿使气球表面的橡胶涂层变质融化,气密性难以保证,在隔年的试飞当中仍然以失败告终。

直到1903年,一个民间人士制造的一款“山田”式气球在参加陆军演习中,发挥了不错的效果,被迅速推广。

说白了,莫松子眼里的那个土鳖气球,真的是土鳖研发出来的。

只不过,就算这个土鳖玩意儿,在中日两国的战场上,依然也是很难得的,甚至可以从技术上说得上高精尖,从作用上对于日军的帮助极大。

战场侦察对于这个时代的军队来讲无外乎有两种方式:陆地上侦察兵侦察,天空中侦察机侦察。

但日本人却是用这种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