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23章 造福  宋成祖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赵鼎赵相公在首相的位置上已经干了十年,对内,彻底完成了迁都大业,对外收了高丽,塞外,并且插手安南、大理,也算是开疆拓土有功。

毫无疑问,日后平定中兴功臣,肯定有赵相公一份。

为官到了这个地步,大可以不做不错,安心混个致仕就是了。

只不过赵鼎却不是这样的人,他一个月只有两三天回家,其余的时间都在政事堂值房,是个地地道道的工作狂。即便如此,赵鼎还嫌不足,在他的督促之下,整个大宋的官僚体系,都在高效运转。

奈何有些事情却不是靠着个人的努力就能解决的……比如今年入冬,早早来了一场大雪,随后又是两场。

天降瑞雪,银装素裹,在诗人的眼里,固然是绝美景色,可是对于朝廷来说,可没有那么美好。

气温骤然下降,在京很多百姓都要受冻。

除此之外,厚实的积雪还压垮了不少房舍,在这个大冷天,房屋损坏,一个晚上就能带走不少老弱的性命。

赵鼎不得不下令,调动在京禁军,协助清理积雪,修葺损坏房舍。

为此赵鼎还拿出了三百万缗,用来救济百姓。

忙活了一整天,把一切都安排下去,随后赵鼎有急匆匆来见赵桓。

“官家,臣得到消息,受灾的地方可不只是京城……周边府县,差不多有两百万人,受到了雪灾冲击,好些村子的道路都断绝了。”

赵桓也不是一无所知,他点了点头,“人都安排下去了吗?”

“安排了!”赵鼎回答之后,却又长叹不止,“官家,这几年的气候的确是越来越糟了,旱灾,水灾,寒灾,蝗灾,几乎每年不断。燕京还要稍好一点,开封那边才是灾害不断,还有黄河悬着。老臣现在真是左支右绌,力有未逮!”

赵桓吓了一跳,忙道:“赵卿,你可不许撂挑子,这副担子非你不可!”

赵鼎苦笑,“臣这条命是卖给陛下了,真要是撑不住了,臣自会说的。只是当下这个局面,真的不是那么好办啊!”

赵桓心知肚明,说到底,就是气候周期到了。

在千百年尺度上,气温不断高低起伏,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当气温下降,北方草原无以为生,大批游牧民族南下乱华……这一次的气候变化高峰就是蒙古人南下,南宋灭亡。

在南宋之后,有个两百年的恢复期,正好和大明盛世重合……随后温度下降,清兵入关……而到了赵桓上辈子的时候,气温又在往上走,不光是气温往上走,甚至降水都在增加。

河西走廊的绿洲在恢复,西北的沙漠都出现了洪水……虽然大量的雨水会带了严重的问题,但是背后的积极意义却是不能忽视的。

如果雨热条件够了,大象回到了中原,燕山以南都是竹子,河西走廊绿洲连绵,直通西域……毫无疑问,汉唐盛世又要回来了。

天命国运虽然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可是温度变化却是实实在在,不可忽视。

对于赵桓来说,他的不幸就是恰好赶上了一个下行周期,要靠着人力跟上天斗争,难度真的不小。

“赵相公,咱们必须好好剖析一下……如果天气越来越恶劣,咱们要怎么应付?”

赵鼎沉吟道:“官家,这件事很早就说了,臣一直在竭力屯粮,不至于让百姓饿死,可若是上天一直如此,臣,臣恐怕就无力回天了。”

赵桓点头道:“的确是不容易,但是朕以为,也并非没有办法。大禹治水,便是人定胜天的杰作。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核心是燃料。”

“燃料?”

“对,就是取暖问题!”赵桓沉吟道:“这几年朝廷都在鼓励百姓种树,尤其是黄河两岸,更是如此。原来树木损失太多,好些山丘已经一片荒芜,既没有树木,又没法耕种。每逢雨水,还会大量倾泻山洪,成为了祸乱之源。在这些年,我们大力治理,已经见到了效果,可面对天变,还是远远不够。”

“我们的思路应该打开,核心要放在石炭上面!”

“石炭?”

“对!就是石炭!”赵桓认真道:“石炭从地下挖出来,体积远比木材小,燃烧产生的热量也多。用的石炭越多,砍伐的树木就越少,保住了树木,也就保住了水土,面对灾难,也就不用这么被动了。”

赵桓鼓吹煤炭,这要是被北欧的小公举知道了,一定要问一句:耗待尓油?

对于这种小学逃课的垃圾玩意,多看她一眼就输了。和木材比起来,煤炭当然是一大进步。

想要减少煤炭使用,也应该使用技术手段,淘汰煤炭,找到更好的办法,而不是弄个符号,整天大放厥词,屁事不干。

赵桓的构想就是在近几十年,全力以赴,推动煤炭使用。

如果能提前弄出温室效应,化解了小冰河期,没准还是好事情。

赵鼎稍微迟疑,就立刻道:“官家,石炭这个东西,在京城已经很普及了,南京开封也用得不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