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布日哈图确定蒙军完全不是明军对手,接战纯属送人头;二是布日哈图要保存实力,将察哈尔本部用于更关键的战斗中去。
高务实认为,虽然不能完全排除第一种可能性,但显然第二种可能性要高得多。那么,布日哈图保留察哈尔本部的实力,却让叶尔羌黑军和瓦剌残部去消耗明军,目的还能是什么呢?当然是拿下布哈拉,继而拿下希瓦、哈萨克,统合中亚三国。
有了这样的判断,再仔细研究了刘綎的奏章后,高务实决定召集内阁在京阁老与户部、兵部堂上官,召开“内阁扩大会议”进行深入讨论。
在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后,高务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西域之稳定对我大明而言至关重要,安集延作为西域之门户,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刘綎要求加强安集延防御的请求是合理的,我们应当给予必要且足够的支持。
至于是否追击布日哈图,本阁部认为应当谨慎行事。布日哈图虽然野心勃勃,但他的行动也给了我们巩固西域的机会。我们应当利用这个机会,先加强安集延的防御,完成和巩固我们的西域计划,然后再对布日哈图之动向保持密切关注,等待时机合适,再做进一步决策。”
高务实的话一锤定音,也得到了大多数与会重臣的认同。最终,在上奏皇帝并取得朱批之后,朝廷决定支持刘綎的请求,再次拨出更多的物资和兵力支援安集延,同时命令刘綎密切监视布日哈图的动向,但暂时不得主动出击。
不日之后的安集延,刘綎接到朝廷的回信后,立即开始着手加强防御。他命令士兵们加固城墙,挖掘壕沟,准备各种防御器械。同时,他还积极与当地的部落首领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共同抵御可能的威胁。
说实话,朝廷的决定并不完全如他所愿,因为他现在有一种预感,预感布日哈图与那位林丹巴图尔两代察哈尔决策者都非池中之物,一旦明军给他们的压迫消失或暂时消失,他们二人搞不好就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但刘綎也知道,自己必须服从命令。如今朝廷的权威远胜以往,无论是“中兴圣君”万历爷,还是“总揆天下”高元辅,那都不是他刘綎能违逆的主。
在安集延的夜色中,刘綎再次凝视着星空,思考着未来的路。他知道,无论朝廷的决定如何,他都必须坚守自己的岗位,为了大明的荣耀和西域的稳定而战。
现在,他对自己的将来也有一种预感,预感自己将会被留在西域,从此扎根于此……说不定会和沐家“永镇云南”一样,来个“永镇西疆”。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刘綎不知道,因为高务实在战前没有对他说过,他是最近才慢慢有所察觉的。西域如今并不繁华,比起他熟悉的四川那肯定大有不如,但作为一名典型的悍将,他也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式的豪情,对“永镇西疆”暗暗心许。
罢了,罢了,且看皇上和元辅如何决断吧。要是他们认为我应该化身西疆门神,那我刘綎也绝不畏缩。将来若有人胆敢觊觎西疆,便先来问问我刘家人手中宝刀是否答应!
撒马尔罕,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它那土黄色的城墙见证了无数的兴衰更替。而现在,这座城市再次成为了战争的焦点。布日哈图的军队正向这里进发,而阿布德·穆明,作为布哈拉汗国的新汗,毫无疑问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撒马尔罕的汗帐之中,穆明召集了他的将领们商讨对策。墙上挂着的地图被反复审视,每一条道路,每一座建筑都成为了他们讨论的重点。
“布日哈图的军队行动迅速,我们必须迅速做好万全准备。”穆明的声音在议事厅内回响,他的眼神坚定,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
将领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建议。有的主张坚守城池,利用撒马尔罕坚固的城墙抵御敌军;有的则认为应该派出骑兵,进行游击战,削弱布日哈图的军力;还有的认为不如干脆调集主力出城野战,让“西蒙古后裔”与“东蒙古后裔”堂堂正正来一场决战,胜者为汗,符合蒙古传统。
穆明聆听着每个人的意见,心中却在权衡着最佳的战术。他知道,布日哈图不是易与之辈,任何轻率的决策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我们必须坚守,同时也要积极寻找出击的机会。”穆明最终做出了决定,断然道:“布日哈图虽然强大,但长途跋涉也会让他的军队疲惫。我们必须要利用这一点,给予他们致命的一击。”
大汗既然已有决定,将领们互相对视一眼,也就都答应下来。
就在撒马尔罕紧张备战的同时,布日哈图的军队也在快速推进。林丹巴图尔和塔什海作为先锋,带领着他们的骑兵队飞驰而来,他们的马蹄扬起了滚滚尘土,仿佛一条巨龙在大地上奔腾。
林丹巴图尔知道,撒马尔罕不会轻言投降,这座城市的守军将会顽强抵抗。但他也明白,自己的任务就是为布日哈图打开通往胜利的道路。
在一次短暂的休整中,林丹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