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81章 朝归倭附(圆九)两年危险期  大明元辅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题是他更立太子的行为却僭越了本分,其子朱见济的早夭则更被人们理解为上天对他僭越之举的惩罚。

故此,到了后来英宗复辟之时,群臣对于复辟就表现出了相当高度的一致性,即几乎没有任何异议发生。由此可见,在群臣心目中,即便英宗曾经搞出了土木之变,但他依旧拥有真正的合法性,其复辟是使帝系回归正统,是理所当然、不容置疑的。

虽然从表面上看,明朝继位皇帝的身份有时候挺复杂,但其实每位皇帝的继位事实上都是遵循太祖的规制。

明惠帝、仁宗、宣宗、英宗、武宗是以嫡长子身份继位,宪宗、光宗、熹宗是以无嫡前提下的长子身份继位,孝宗、穆宗、神宗以事实上的长子身份继承大统,至于代宗、世宗、思宗则是遵循“兄终弟及”原则继位。

由此可见,嫡长子皇位继承观念在有明一朝深入人心,上至皇帝官员,下至庶民百姓,无不认同,并且主动、坚决地维护着这一观念。

正因如此,明代皇位继承人选具有很高的确定性,人们十分清楚未来皇位的继承人选应该是谁。即使皇帝没有正式下诏册封太子,给予皇太子名分,人们也仍然可以预测太子人选。

当拥有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在诸位皇子中有更中意、心仪的皇位继承人选,不肯立皇嫡子、皇长子为太子,欲打破传统而以其爱子替换时,大臣们往往都会挺身而出,以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原则与传统定制作为两个有力凭依,与皇帝抗衡。

而皇帝即便“口含天宪,言出法随”,却也拗不过文武百官手中实际掌握的行政执行力,以及全天下黎民百姓的巨大舆论力量,最终不得不依照祖法办事。

大明在国本问题上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强大的制约力?这恐怕是一种“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元朝因为皇位继承人没有固定的国法加以明确,导致各方势力纷纷拥立不同的皇位继承人,造成了激烈的内部斗争,从而大大加速了元朝的衰亡。

在这样的教训之下,有明一代无论官员还是百姓,都认定皇位的继承必须有一个标准的制度,这一制度还必须得到明确、坚定的执行。

疆域辽阔、骁勇善战的蒙元王朝统治中原不足百年就土崩瓦解,统治阶级内部的皇权之争无疑是重要的原因。因此,元代灭亡血淋淋的教训在前,自然使明太祖朱元章深刻认识到实现皇权平稳过渡、避免骨肉相残、维持基本政治秩序的重要性。

于是,太祖皇帝在定国之初就明文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须兄终弟及,有皇子则须立嫡母所在,庶母所在虽长不得立”。

尽管太祖制定的祖训规制有许多在明代中后期都沦为一纸空文,眼下这个时空里因为高务实的关系,被实际无视掉的祖制更不知凡几,但是这条皇位继承准则却为金科玉律,始终得到严格执行。

既然这条祖制根本避不开、绕不过,那为什么连刘平这样的人,在提到这件事的时候都如此慎而重之、小心翼翼呢?自然是与当今万历朝的特殊情况有关。

皇后这个嫡子生得实在是太晚了!

现在是万历二十六年年底,马上就要过年了,即将进入万历二十七年。万历天子朱翊钧登基已近三十载,其大婚于万历五年,至今已过去了约二十二年之久。

二十二年啊!王皇后大婚时年仅十四岁,如今已三十六岁,在明朝这个时代完完全全是高龄产妇。这皇太子问题作为国本,居然能拖到现在,本身就已经足够离奇。

当然话说回来,原历史上皇长子朱常洛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时,已经是万历二十九年,比现在还更晚了两年呢。

虽然原历史上朱翊钧就如此能拖,但因为朝臣们并不知道“原历史”,所以如今一般人都认为这件事之所以会拖这么久,除了皇帝本人的意愿之外,最关键的因素就是高务实的态度。

是的,正是因为高务实自始至终坚持认定必须等皇后娘娘诞下嫡子才能立嗣,事情焉能拖到如今?

而高务实一直以来坚持的说法则是:“倘先立太子而后皇后有嫡,试问太子废与不废?若废,太子原无过错,皇上于心何忍?而诸臣陷皇上父子于人伦之惨,其罪岂不当诛!

若不废,则太祖定嗣之法便成空文,今后皇统之属不再有定,天下宗王人人可得竞逐,此取乱之道也!”

高务实这番话要说有没有道理,那肯定是有的,但反对者们当然要提出的观点来反驳,于是便反问道:“国本迟迟不定,乃使天下动荡,而皇后娘娘究竟何日产子孰人能料?”

说是皇后何时产子谁知道,其实话里话外的意思自然是“谁知道皇后娘娘到底最后能不能生下儿子?”要是在左等右等之后,最终皇后也没生下儿子,那这太子难道就始终不立了?

诚然,“事实皇长子”也可以继承皇位,但大明有另外一个传统,就是太子“出阁读书”的教育体系与其他皇子们的教育体系不是一码事。

呃,这可以理解为“太子出阁读书”好比后世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