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7章 战后波澜(九)大宁都司?  大明元辅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不止一次发动进攻,如永乐十二年成祖亲自率步骑五十万击瓦剌马哈木,追至土剌河(今蒙古国土拉河);永乐二十二年成祖又亲征,至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东北的达兰纳穆尔河而还。

然而由于明军长途进军,离后方很远,对手又是游牧民族,流动性很大,所以既难以久驻,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虽然大明无法占领每次军事行动到达的地方,但因实力强大,洪武时的北界还是推进了很多,先后设置了大宁卫(驻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开平卫(驻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东胜卫(驻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和兴和所(驻今河北张北县)等军事驻屯机构。

洪武二十年设大宁都司,次年改称北平行都司,治所在大宁卫,辖境北至今西辽河、西拉木伦河、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查干诺尔一线。其西的明朝北界则在阴山山脉和贺兰山一线。

在西拉木伦河以北是兀良哈部族,明朝在那里设了三个羁縻卫,称为兀良哈三卫。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举兵推翻建文帝夺取皇位时,曾联络兀良哈三卫支援,到朱棣登位后,就将北平行都司改名大宁都司,移治保定府(今河北保定市),原来的辖地都作为报酬让给了兀良哈。

东胜左右卫也分别迁到了今河北的卢龙和遵化。这样一来,开平卫和兴和所成了孤悬的据点。永乐二十年,兴和所被蒙古阿鲁台袭陷,迁治宣府。宣德五年,开平卫也移治独石堡(今河北赤城县北独石口)。

至此,在今北京、河北、山西境内的明朝北界已经退到了以后的长城一线。

另一侧,河套地区本来是明朝的辖地,但在东胜卫后撤后失去了支援,而蒙古却不断入侵,到天顺后就完全成了蒙古的势力范围。

嘉靖时曾一度准备收复河套,但没有成功。所以在今陕西、宁夏和甘肃境内的明朝疆域也是以长城一线为北界了。

当然,以长城为界倒也并不是绝对的,与辽东边墙一样,山海关以西的长城(明代也称为边墙)也不一定完全按照当时的疆域范围建筑。而且由于鞑靼、瓦剌以游牧为主,实力也有盛有衰,有时逼近长城,有时又退却很远,所以明朝的实际控制区常常越出长城,在长城以北还存在一些双方势力交错或者都不加控制的地区。

如果继续往西北方向看,洪武初年时,大明曾取得了元朝在西北的全部疆域,即亦集乃路(治所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沙州路(治所在今甘肃敦煌市)、肃州路(治所在今甘肃酒泉市)和甘州路(治所在今甘肃张掖市),占有今甘肃和内蒙古的西部。但没过多久就放弃了西部,撤到了嘉峪关。

当时在关外还设有七个羁縻卫所,自成化以后,其西的土鲁番势力日益强大,吞并了这些羁縻卫所,大明朝的疆域就限于嘉峪关以东长城以内了。

如果要和唐朝相比的话,大明在西南的经营要比唐朝给力,但在北方以及西北则明显不如,东北也就是辽东方面,大明勉强算是稍胜一筹。不过虽然东北、西南占优,但由于中国自古危险多出在北方,所以明朝的边疆军事压力整体上而言是大于唐朝的。

而导致这个原因出现的很大一个原因,在高务实看来就是朱棣内迁北方卫所而造成,这其中又以内迁大宁都司为最甚。

明之大宁者,汉之右北平,辽之中京也,地位何其重要?

掌握在汉人手里,就如同此次高务实伐元一般,西、北、东三路,想出哪路出哪路,可谓扼住了北疆的枢纽。尤其对于北疆偏东部分,那更是居高临下一般的俯视,足以震慑数千里之疆域。

然而大宁一旦掌握在游牧民族手里,那就是南犯汉地之前哨。历史上俺答封贡之后,察哈尔部与内喀尔喀部南犯劫掠,很多时候都走大宁便可见一斑(另一部分是去辽东)。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大宁一直掌握在大明手中,察哈尔东迁这件事没准根本不会发生。那样的话,搞不好俺答早年就要和察哈尔部先来斗个你死我活,大明说不定就直接坐收渔利了。

可是大宁都司内迁某种程度上而言也是朱棣不得不为之。当时镇守大宁的是宁王朱权,这位爷政治头脑只能说一般,但因为掌握大宁都司,手底下有兀良哈三卫精锐骑兵,军事力量相当了得。后来由于朱棣的一番军事加政治的操弄,兀良哈三卫被出借给了朱棣,在靖难之役中立下大功。

战后封赏,朱棣担心他在南京称帝之后宁王尾大不掉,甚至没准能复制他的夺国之路,自然不敢将朱权留在大宁,于是宁王内迁江西,被放在眼皮子底下盯着。兀良哈三卫于是就捡了大便宜,翻身农奴把歌唱,直接获得了大宁及周边地区作为牧场。

由于大宁被赏给了兀良哈三卫,北疆其余卫所便失去了核心支撑,于是一个个都开始撑不住,只好逐批逐个的纷纷内迁,终于就搞成了上头所说的那副德行。

漠南之战后高务实收复了大宁,并且坚持要在大宁驻军。一开始这个计划由于图们出兵打击明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