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北境领地的不重视,因此大笔一挥就划了老大一个圈。别说建个什么商栈了,就算建个城也绰绰有余。
不过,京华现在也不打算真在长春那块儿建城,那地方被蒙古人游牧了一百多年,老早就荒废得差不多了,连古代城池的遗址都不好找,只剩下早年大明的龙安站(属奴儿干都司的驿站),京华在那建城干嘛?
高务实只是批准了在当地建一处军事级别的大型中转站,相当于一个京华在南疆要道的中大型棱堡。与此同时,高务实另外要求叶赫方面保障建造过程期间的运输安全。该处棱堡被高务实命名为长春堡。
这个举动当然不是高务实吃饱了撑的非要浪费钱粮,长春堡的意义其实颇为重大。高务实将其视为未来大明重建奴儿干都司的一个重要支点——是的,在高务实的规划中,奴儿干都司是一定会重建的,只是不知道将来会不会沿用这个名字罢了。
(注:奴儿干都司是个相对单纯的军事机构,而高务实的打算是在原奴儿干都司辖区建立稳固统治,故而“都司”未必合理。)
现在的大明当然还没有这样的余力,所以高务实按照他以安南为跳板征服华英、南蟠、占城的老套路,先让京华的人以建立商栈来探路、建立落脚点,等确保这个落脚点万无一失,就可以开始进行“力量辐射”了。
此时的龙安——将来的长春堡位置很关键,它的西南是叶赫,南部是原苏完部(现属叶赫),东部是海西女真另一强酋乌拉部,而西北则是更加关键的科尔沁部。
为什么说科尔沁部(此时为嫩科尔沁,即嫩江流域的科尔沁部)是“更加关键的”?
因为原历史的大明天启四年,科尔沁部首领与努尔哈赤于伊克唐噶哩坡刑白马乌牛,正式结盟。两年后,努尔哈赤封奥巴为土谢图汗。到了崇祯九年,漠南蒙古二十四部四十九名领主与后金满、蒙、汉文武官员百余人在盛京召开大会,共推后金国主皇太极为“博克达彻辰汗”,改国号为“大清”。
从此,嫩科尔沁所属四部十旗,分左右两翼会盟于科尔沁右翼中旗境内的哲里木山下,形成哲里木盟,又称“嫩江十旗”,成为后金-鞑清的铁杆盟友,直至清亡。而鞑清孝庄皇后、孝端皇后、福临的皇后、僧格林沁、嘎达梅林等著名人物,都来自内蒙古科尔沁草原。
后金-鞑清所谓“以骑射得天下”,这个“射”还可以说是建州历来的家传本领,而“骑”实际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征服叶赫部之后,以叶赫骑兵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后金八旗骑兵,二则是以科尔沁铁杆盟友为主力的蒙古八旗骑兵。
高务实现在建立了长春堡,就相当于在科尔沁与女真人之间扎了一颗钉子,只要经营得当,对于防止双方联合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当然,以高务实的风格而言,他不仅仅只是为了防止双方将来可能出现的联盟,实际他更希望做的是在发动察哈尔决战之前拉拢科尔沁部。
拉拢原历史努尔哈赤的铁杆盟友科尔沁,这听起来好像有些白日做梦。其实不然。
因为在原历史科尔沁部与建州女真关系的第一阶段,其实属于军事冲突时期。当时双方处于敌对状态,多次开战,原因在于科尔沁是叶赫的盟友。
当时的万历二十一年,叶赫等部联合科尔沁部的翁阿代、莽古思、明安及其所属锡伯、卦尔察部共九个部落,出兵三万攻打努尔哈赤,其中蒙古兵就有一万。
此战中,“蒙古科尔沁贝勒明安马被陷,遂弃鞍,裸身乘骣马逃,仅身免。”连主要首领之一都差点被俘,双方关系能好到哪去?
至于双方后来为何结盟,那还是因为叶赫被努尔哈赤所灭,科尔沁部失去了盟友,不得不与努尔哈赤同盟之故。
那么,科尔沁部为何这么需要同盟呢?理由很简单:察哈尔一直对科尔沁虎视眈眈。
自从俺答汗崛起以来,察哈尔部本身的压力很大,面对右翼蒙古的强势,察哈尔甚至不得不东迁。但察哈尔毕竟是“蒙古共主”,它的历代大汗自然也想恢复声势,故而扩张势力是他们一直都想做的。
科尔沁部始祖哈撒尔为也速该次子,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二弟。这么多年过去,察哈尔与科尔沁之间血脉关系早就很淡薄了,科尔沁当然就被察哈尔视为“统一”的优先对象。
科尔沁自己对此也心知肚明,因此一边假惺惺地表示臣服察哈尔,一边又对察哈尔提心吊胆,千方百计拉盟友抵挡察哈尔可能的入侵。
而叶赫部作为以骑兵著称的女真强酋,当然是草原游牧科尔沁的首选盟友。
换句话说,只要满足两个条件,科尔沁部就一定会被高务实所拉拢:其一,察哈尔的威胁依旧存在;其二,叶赫的骑兵实力保持并选择站在高务实一边。
这个两个条件现在都成立,所以高务实认为拉拢科尔沁并不困难。原先之所以没有拉拢,是因为叶赫当时还不是高务实能够控制的,而且高务实本身的势力也覆盖不到科尔沁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