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何颙的一句:“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绍的一句:“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这三大名士的三句评价,纵横于东汉政坛。
足见在这个时代,能够为名士所标榜,或是互相标榜后成为名士,会带来多么巨大的政治利益。
但随着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越多,刘琦这颗成为名士的心也开始逐渐淡薄了下来。
他觉得,经学世家垄断政治资源的时代,已经阻碍了这个时代的文明继续向前更近一步了。
士人们通过孝廉,垄断了所有的进仕之路,他们的互相标榜,造就了一个壁垒分明的门第社会,用这套车轱辘似乎的用人方式,来维持这个巨大国家的社会运转。
但是这种运转方式,已是尽显弊端,让这个社会千疮百孔。
刘琦觉得,这套制度,应该已经算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了。
客观的说,刘琦不认为察举制度不好,相反的,察觉制度在汉朝,为中国以后朝代的用人机制,做了一个先进改革,至少是通过在各郡选举孝廉,将社会政权的端口开放到了全国各地。
即使是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地区,也有人可以举孝廉入京,至少各地域的人都有机会进入中央,相比于之前的朝代,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
汉代初立察举制的时候,其本意也并非是想塑造出今天的局面,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社会机构逐步完善,各种更高级别的矛盾产生,促使察举制已经落伍,需要改革。
这世界上没有会永远会一直合理的制度,只有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的制度才最合理。
汉朝的制度出了毛病……唐朝立国自然就会换一套符合当时社会国情的制度,到了宋代又换一套,明代、清代亦如此。
刘琦不会否认察举制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起到了所需承担的历史责任……只是到了现在,他个人认为这套制度已经到了该被淘汰的时候了。
总有人得站出来去做。
……
刘表见刘琦居然否了他的提议,酒顿时醒了三分。
他猛然起身,紧紧地盯着刘琦,道:“小子,你适才所言何意?什么叫无心郡望之道?你想走什么路?”
刘琦闻言顿时一醒。
虽然他觉得有些东西,是必然要顺应历史而被淘汰的,但眼下可绝对不能外泄自己的想法。
坚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包括刘表。
不然他死八百遍都不够。
“孩儿的意思是,眼下局势未定,荆南尚未安定,北方又有袁术霸占南阳郡为患,在这节骨眼上,孩儿又如何能去著书立说,想着当什么名士,还是替父亲分忧才是紧要。”
刘表一听这话,不由露出了笑容。
吾儿孝顺。
“痴儿,这点小事,有何难哉?为父让人编纂《五经章句》,难道还要为父每日自己去编撰吗?还不是宋仲子他们替为父操持的,如今有一个蔡昭姬在荆州,就让她替你主持续写汉史之事,又有何难哉?”
刘琦无奈笑道:“可我名义上已经是南阳郡守,又如何能插手襄阳学宫诸事?”
刘表又笑了。
那笑容颇显高深莫测。
“老夫何时说,让蔡昭姬当襄阳学宫的五业从事了?老夫要在这荆州各地立的学宫……多了!难道老夫还真会把他一个小女娃留在襄阳学宫和宋仲子、广明先生等为伍?呵呵,就算是老夫想,只怕那两位先生自持身份,亦是不肯!”
刘琦呆愣楞的看着刘表。
别看老爹喝醉了,这脑子转的还是真快。
你说你要是能把你弄学宫的这股劲头,多往军略上使一使……日后是不是就没曹操他们什么事了!
……
宴厅之中。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满厅诸公都有些喝高了。
众人觥筹交错,彼此互敬,高举酒爵,气氛空前热烈。
但是有一张食案旁,坐在那张长案后的两人,彼此之间的气氛却是让人感觉发冷……
蔡瑁冷眼瞧着身边的蔡勋,满面阴沉。
蔡勋则是低着头,一脸的恐惧丧气。
“你跟我说实话,到底是怎么回事?”蔡瑁冷冷出言。
蔡勋忙道:“大兄,弟所言属实啊!我如何敢骗兄长?那封呈递给董卓的奏疏,确实是由我和异度亲自撰写的,替大兄求南郡郡守之事,弟如何敢忘?”
“是吗?”蔡瑁眯起眼睛,道:“可问题是,三日前,董相国送来的奏疏中只是拜刘使君为荆州牧,刘伯瑜为南阳太守,还有他那从兄为长沙郡守,其余诸人,一字未提!这事……弟弟,何以教我?”
蔡勋苦涩言:“大兄,朝中诸事……董卓还有他下属的十三曹是怎么拟定这诏书的,我也不晓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