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七二章 王图霸业,指日可待  大魏春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志身侧:“前年初冬,接到郎君急报,四兄便征昭丁壮,修整河壁、河滩,凿挖山洞、窝坑。同时发动妇弱,织毡缝帐。

至去年五六月间,陆续有罪军、流民运来之时,皆有所居之处。五万余户皆未在西海冻伤一家,病死一口

而后四兄又助怀仁公李始良分编民户、丁壮,于寒冬来临之际,在沿河两岸垦田近万顷,修渠足千里又将红山矿场扩大了一倍有余,并沿合黎山,各修烽墙五十里”

“我知道了!”李承志轻声打断道。

便是皇甫让不说,李承志也心知肚明:眼前有此景像,李松功高至伟。

如今的西海,比他想像之中的还要完美。

若非如此,李松犯了那般大的错,他怎可能将其轻拿轻放?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不可能犯一次错,就将人一棍子打死,再不给改正错误的机会。

况且严格来论,李松是无心之举,并非十恶不赦。而做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不能单单以结果论罪,还要顾及其他。

就如此时的皇甫让。

与其他李氏仆臣相比,无论是领军、布阵、征伐,还是驭下,皇甫让的能力并不比李松差

谷慍

而相较于沉稳,冷静,皇甫让也不弱于李亮。

更难能可贵的是,皇甫让非常清醒,行事极有分寸。

他从来都不会仗着李承志的看重与信任,便扬扬自得。更不会凭着能力强,功劳多,就指手划脚,吏或是擅做主张。

且并非事事都唯唯诺诺,反而极有见解与主张。与他相比,李丰都要差许多。

不过是出于私心,所以建立商会、驿站,并组建暗谍暗谍组织之时,李承志才会以李丰为主,皇甫让为辅。

而这样一个极能拎的清的人,按常理对李松之事该是万般忌讳,避如蛇蝎才对,但皇甫让偏偏就予此时说出了这么一番言论,其意不言自喻:李松功高劳苦,德高望重,还望郎君三思

皇甫让这是怕自己秋后算帐,寒了其他人的心?

李承志不由的叹了一口气。

往日之因,今日之果,看来他狡诈多疑的形像,早已深入人心。

不怪皇甫让如此,委实是当初的李承志自信心严重不足。所以才会在李松率军循往河西之时,堂而皇之的让李亮、皇甫等人监视、制衡李松

但李承志并不后悔。

御下之道,恩威并重,若非他有预料,李松绝对不止阳奉阳违,逼着他造反这一步。

看他建言李始良,趁朝廷换将之际抢掳西凉州就知道,李松的野心怕是已经膨胀到连李承志都心惊的地步。

所以,只要李松转不过这个变,李承志就不会让他领一个兵

他长长的吐了一口气:“放心,我再是不智,也还未到自掘根基的程度”

皇甫让讪讪一笑,暗舒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猛的一松,才知甲衬下的中衣竟都已被冷汁湿透。

刚才这番话,他已想了大半年。而自从知道李承志假死脱身,欲往西海主持大局之时,皇甫让更是辗转难眠,寝安难安。

李松纵有万般不对,但这两年来,他就如定海神针,使西海从无到有。

只凭这一点,军中也罢,民中也罢,对李松钦佩有加,感恩戴德之辈大有人在。

所以便是要罚,更或是杀,也绝不该是现在。至少也该等个一两年,待李承志掌控大局,待李松的影响微乎其微之时,也行计较也不迟。

皇甫让痛定思痛,以为大好局面不能因为一时得失而毁于一旦。故而最终还是勇气战胜了理智,才有今日这一幕。

他正准备岔开话题,好缓解一下凝重的气氛,又听远处传来了一声哨响。

凝目看去,只见一队甲骑自山北而来,一杆佑大的番旗迎风飘展,旗上乡着一个墨黑的“李”字,分外醒目。

“应是怀仁公想必得知郎君已至镇夷,特来会晤”

说到“会晤”两个字时,皇甫让下意识的一顿。

他本来想说“拜见”,但直觉不妥,所以才改了口。

“都已让任光转告予伯父,我不日就会往西海,他又何必奔波,急行这数百里?”

李承志边往城下走,边叹着气,“随我下楼迎接!”

皇甫让恭身应诺,心中却不以为然。

于整个西海而言,李松功高劳苦不假,德高望重也非虚言。但予深知底理的李氏仆臣、泾州旧部而言,李承志才是定海神针。

李松若真是天纵其才,为何以往无任何声名,沉寂四载有余,才一鸣惊人?

只因李承志事无巨细,事事处处都有安排,李松更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才有西海今日之景像。

若无李承志,何来的纵横西海的四千战兵?

若无李承志,何人能知河西竟有这般广袤千里、可垦田无数,水草肥美的宝地?

若非李承志,李氏何来冶金锻甲、配制火器的秘方,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