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97章:四大家  表哥万福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士族之间也有强弱,论底蕴北境这些士族,肯定比不上虞氏族,宗室贵女加码,连士族都要礼让三分。

这也是小窈儿胆敢和士绅为敌的原因。

虞幼窈也考虑过:“谢府的人脉和渠道,就是我的后盾,散户们的蚕丝要经过谢府的渠道,谢府名下有丝绸庄,拥有几千张织机,可以将蚕丝织布、印染成精美的丝绸,也可以将丝绸,剿制成坚韧的丝线,用于兵甲,我与谢府利益共赢,自成一体,牢不可破。”

想要对付士族身份、人脉、渠道缺一不可。

谢府从中起到的作用之大,连殷怀玺都要靠后。

大周朝迟早是要乱的,制造兵甲这事,要交给信任的人。

剿制织甲丝线的技术,掌控在朝廷手中,她在谢府的商船上看到过类似的丝线,能作用于海上,可见谢府掌握的技术甚至更胜一筹,只是谢府藏拙了。

谢老爷子一听就明白了,点头:“第一批蚕丝,要在四五月份,我先从浙江河南两地,各调三百台织机过来,并调一批精通织造的人一并过来,在连城办丝绸庄,后续看北境蚕丝的产量,织机可陆续增加。”

柞蚕从放养到结蚕大约三个月,柞树一发芽就可以育卵,每一年春蚕都是四五月采丝。

一些事现在就要开始准备起来。

虞幼窈心中一定,丝绸庄办下来了,北境的士绅,就拿他们没办法,比起当地欺压百姓的士绅,百姓们更相信有仁善名声的她和谢府。

谢老爷子又道:“对了,谢府在东北三省,还有七处蚕庄,到时候转到你名下,也方便你行事。”

虞幼窈有些吃惊:“是之前置办的吗?”

谢老爷子颔首:“决定要来北境前,就派人到北境置了产业,不过辽省的蚕业,大多都掌控在士绅手中,这七处庄子,还是寻了不少七弯八拐的人脉和渠道,花了高价买来的,着实不太容易。”

东北三省蚕业比较发达,谢府要在这边扎根,肯定要置办相关的产业。

虞幼窈明白了,想要在北境置办一些比较重要的资源产业,殷怀玺这个武穆王的人脉,其实并不是很好使。

士绅掌控了蚕业,但并非所有蚕庄都在他们自己名下,士绅也没这么大胃口,肯定是血缘,亲朋组织的利益圈子。

辽省受干旱影响,蚕丝逐年产量下降,总有一些人顶不住高价的诱惑,将名下的蚕庄高价卖了。

士族也不会太担心,整个北境的蚕业,都在他们掌控之下,只要不是和武穆王相关,无论谁买了庄子,出产的蚕丝,最终还是要低价卖给他们,由他们高卖得利。

谢老爷子笑道:“连城北部山区柞林较多,大部分蚕庄都集中在庄河一带,养蚕规模达到一百多万亩。”

“武穆王要安置流民,就要开荒新的柞蚕林,复镇和莲镇就是不错的选择,复镇老帽山,山高险峻,柞林茂密,葛藤杂草丛生,是天然的柞蚕场,因山中常有野兽出没,并没有开发柞蚕场,莲镇也有为数不少的柞林,只是当地大部分土地适合耕种,故以农业为主,也没有发展蚕业。”

连城地域颇广,复镇和莲镇单独一个拎出来,都已经自成一个小县了,足够收容十几万流民。

流民们可以养蚕,也可以自己开荒一些土亩,大周朝有明文规定,百姓自己开荒种植,不纳税缴赋。

开荒的地要养三五年,才能耕种庄稼,但番薯十分贱活,在荒地也在种活。

虞幼窈太佩服外祖父了,这才来了连城几日,就将连城的地貌情况摸清了。

“让武穆王派兵过来,上山驱赶野兽,建造一些防御工事,圈定养蚕场,军中还有不少因伤病退伍的军人,寻些过来养蚕,防止流民作乱的同时,也对应对山中野兽,还能解决生计问题,也是一举三得。”

大批流民们聚一起,不同的乡音、风土、人情,都需要磨合,天长日久肯定会有不少矛盾,、伤病退伍的军人,只是不能上战场,身经百战的身手,足以震慑,甚至是镇压平民了,有他们盯着,流民能更快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安身立命。

谢老爷子觉得很妥当,心念微动:“柞蚕食量大,也要寻了精通土利林木的人维护柞林,定期种树造林,以免破坏了天然的柞林养蚕场。”

虞幼窈查过不少有关养蚕的事,但本身没养过柞蚕,都是片面上的事:“十年成树,三十年成林,百年成森,竭泽而渔并不可取。”

大规模养蚕,势必会对柞林的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导致柞林减少,维护必不可少,造林也不能马虎,甚至还要开荒种柞树。

虞幼窈回到院子里,夏桃过来禀报:“小姐,知县衙门的刘主簿过来了,在外面候着。”

虞幼窈点头:“将刘主簿请进来吧!”

夏桃连忙应是,出去请人。

不一会儿就带着刘主簿进来,刘主簿是个四十来岁,长得高瘦的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