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出关费了不少功夫,兵力也并不算多,却都是潼关唐军之的精华所在,领兵的也都是关西将领,其自然以东宫心腹居多,又有久经战阵的桑显和,吕成大等人带队,很让人放心。
总的来说,还是有点乱。
和当初李破的料想差不多,王世充一旦战败,他的臣子和部下们一定会群起投靠李唐,这会让李唐的兵力,人才再次像吹气一样膨胀起来。
薛仁杲败亡就是如此,若非这个败家子将父亲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家底都扔给了李氏,如今李唐也不会面临几线作战,还能守的稳稳当当。
王世充就更不得了,东都洛阳的人才,比之长安已经渐渐逊色许多,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别处还就比不上。
其实把河南扔给李唐,也不定怎么样,这样一个包袱,会不会让李唐消化不良?人多也意味着人心多变,关西贵族和洛阳门阀的傲慢是出了名的,两边走到一处,会不会内讧?
当然了,李唐挟大胜之威据有长安,洛阳,声势必然大涨,会不会有那心里没数的家伙前去投靠?
所以说,利弊之间其实很难分的清楚。
当前的局面则是,李破率军南渡,决心将李唐堵在关,趁机在王世充这块肥肉上咬一口下来。
只是王世充败的太干脆了,种种变故加在一起,造成了今日这样一个局面。
李破在争分夺秒的挥兵渡河,尽量的增强风陵渡口处的兵力。
李建成也很难受,河南大军溃散而去,他竟然不能在第一时间派兵出关追击残敌,这无疑给溃逃的河南军旅留出了一个相对宽裕的时间。
于是战果也就很难预料了。
降人接连到来,乱糟糟的拥挤在潼关关门之前,更像是在为逃走的同袍们争取时间。
一个个有名有姓的河南武的名字出现在李建成耳边,却已经让这位太子殿下很难提得起兴趣,收获的喜悦还没升起,便被焦虑所取代了。
而这样一个局面也让李建成不敢倾力出关,降人太多,很快人数就超过了两万,向三万大关冲去,这么多刚刚经过厮杀,惊恐,暴躁,而又分外敏感的降卒,降将接踵而至,便需要留下足够的兵力来震慑他们。
外加还要考虑到粮草,安置等问题,若非曾经任职过民部尚书的李纲在这里,李建成估计也就顾不上其他什么了,光一群降人就能将他的精力耗费大半。
所以派出去的人马只有两万五千多人,还分成了两股,既要追击王世充,还要去堵住风陵渡口。
好吧,这样一场胜利确实很难让人高兴的起来,而纷乱之间,李建成也就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他显然被李神符误导了,这一次李破是倾力而来,而且准备充足,目标明确,相形之下,李建成在混乱做出的决断就非常的不妥当了。
当然了,潼关唐军并非没有任何的准备,战前军议一场连着一场,不会只讨论怎么守住潼关,各种情形自然都有所考量。
可战争就是这样,准备归准备,战前的预判也总归是预判,各种突发的情形是战争最为常见的场景。
完全按照既定战略进行下去的战争,嗯,那不属于凡人的范畴……
而统兵将领临阵之后,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其实都有着赌博的成分,只看多少罢了,而这些却都是以更为充分的准备作为依托。
两者相辅相成,才构成了战争的全貌。
唐军有所准备,但面对趋于复杂的战争进程的时候,明显显出不足的迹象,而李建成也并非一个善于随机应变的人。
于是,既想收获全功,又想在黄河边上挡住李破的太子殿下,再次做出了一些“两全其美”的决断。
看上去面面俱到,实际上既无法真正将河南大军留下,也让桑显和等人所率的两万精兵风险大增。
很显然的,在仓促之间,李建成的判断出现了偏差……
而李建成所做出的部署,唯一一个比较明显的优点可能就是,潼关依旧稳若泰山,派出两万五千精锐之后,潼关守军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兵力有所增加。
在这样一个时候,没有谁有这个能力,来攻打潼关坚城,除非是疯了。
走心的是李纲,这位开皇老臣虽然少有领兵在外的机会,可对军事也是行家里手,这年头的臣就是这个样子,不懂军事的臣,他娘的你也敢人模狗样的出现在人前,你好意思吗?
在百忙之,李纲建议,令人带兵出关,增援桑显和。
李纲的意思是,带一两个河南降人出去,降人立功心切,其实很好用,就是忠诚度和所率兵卒士气成点问题罢了。
而秦琼,程知节就是很好的人选,同时也可以在降人之竖起一两个典范,有利于之后安抚河南降人。
说到底,其实和李建成一般,李纲也没将风陵渡口的战事当回事,李定安在那里绝对不会屯有重兵,不然的话王世充怎么敢倾力攻打潼关?
而风陵渡口也乃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