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她的话,不由有些郁闷的小声道。
“我倒希望他偏心呢,这么多的东西,咱们自己留着该多好啊。”
“可不咋地。”老白这时也接话到,不过他才刚说了一句,掌柜的就瞪了他一眼,老白立马改口,笑道。
“得送,绝对得送!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先生!”
看着老白这识趣的样子,掌柜的笑着点了点头。接着她似乎是觉得歇够了,连忙对着一旁的秀才说道。
“秀才,清点一下,待会也好写个礼单。”
“好嘞!”任劳任怨的秀才闻言立马起身,去柜台拿他的新算盘。
众人闻言也都是帮着将东西分类出来,老实说早上买的东西太多了,他们到现在也记不清都买了啥了。
“文房四宝一套,价值四百五十文。”秀才核算着,一边拨弄着算盘,一边报道到。
话说这秀才,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七岁是熟读四书五经,八岁是精通诗词歌赋,那也是个神童级的人物。
虽然一直都考不上举人,但是这记忆力却是超群,虽不如小六般过目不忘,却也是博闻强记之辈。
而至于为什么他记忆力这么超群,却考不上举人呢?
那是因为这科举可不好考,不是说你死记硬背就能行的,他是要破题、起讲、入题的。
人人都说古代科举考的是八股文,但这八股文其实只不过是一个文体而已,考官们只是要求你必须要用这种文体答题。
而他们考的内容则是从四书五经中随意抽取一句话,然后让你立意回答。
说白点,这考试的内容就是阅读理解,加作文,加策论。也就是说是没有所谓的选择题和填空题的。
而这也就意味着这些题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答的如何,全看考生的立意和文笔,以及还有看卷官的心情和理念。
而这,也就是为什么古往今来有那么多惊才绝艳之士,屡次不第的原因。
另外这古代科举考试年龄限制极宽,五十多岁还能继续考,而且他每次录选的名额是有限的。
也就是说,你除了要和你的同龄人比以外,你还要和你爸爸辈、爷爷辈的人比。
而这人越老,他的文笔功底和理解自然也是越深厚。
所以像秀才这种才二十多岁却屡次不第,只不过是正常现象。
而之所以他会被人拿来当典型,只不过是由于他是神童闻名,加上又是出生官宦之家,所以人们对他期望太大。
而期望越大,这失望也就越大。
另外他为了考举人,又把自己的家产都败的差不多了,这就显得更有话题性了。